2023年對我而言,應該是繼步入婚姻之後,人生做出重大決定的一年。我在這一年離開了公職,放棄了鐵飯碗。不但是捨棄了傳統認為最具保障的職業,而且還是從我最深的自我認同中剝離——戰術執法人員。
回想當年,為了取得這項資格,我在維安特勤隊咬牙度過的那段養成培訓,那段日子,真的是用生命在努力,用汗水在學習。
會離開當然有許多因素考量,我在離開公職的前幾年,就有發覺自己的狀態變得像在溫水煮青蛙。不只感覺到自己在職涯上的成長逐漸停滯,公部門體系內部的發展與變化,也並非我所期望的未來。
種種的處境讓我感覺必須採取一些行動,來扭轉這個看似穩定有保障,其實是隨著年紀逐漸走下坡的未來。於是我陸陸續續做了一些規劃與準備,來到決定提離職的當下,我認為是時候為了人生的下一階段,離開這個舒適圈。
其中一項準備,其實是我在離職前,就已經開始的練習:嘗試寫作,輸出自己的想法與學習收穫。
就像我在《關於我》的頁面中所提到的,當時原本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在警察學校修習的犯罪心理學,竟然演變成啟發我對心理學與行為學興趣,甚至演變成閱讀習慣的契機。沒想到,原本只是一個看起來像應付工作的科目(因為國家考試不考犯罪心理學),竟然可以在生活中的許多層面產生幫助。
這項啟發,讓我開始焦急地搜集許多心理與人性行為相關的書籍來看,為的就是想擺脫,公職生涯中遭遇到的工作苦悶。多虧這個意外加上焦慮的催化,我才能跟許多好書結緣,像是《心態致勝》、《如何改變一個人》、《影響力》、《快思慢想》、《安靜是種超能力》、《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等等。
但在啃過一本又一本的書之後,我發現,看過的知識點其實是非常容易遺忘的。後來我才認識到一個關鍵事實:人類的大腦最擅長的事就是遺忘。
大腦這個器官天生的原廠設定,就是把下意識認為不重要的事情,從記憶中排除掉。就算你當下主觀認為很重要的事,但可能在心情上、無意識之中認為不重要,那麽這個記憶注定會在你的腦海裡不著痕跡。(所以你容易回想起來的事,通常都是有強烈情緒的事件)
而不想讓花費在學習這件事的時間,打水漂的話,最好的方式就是學以致用,也就是嘗試將輸入化為輸出。我在這邊要感謝「閱讀前哨站」的瓦基老師給了我許多啟發。
剛進入到大腦,熱騰騰的新知,只有馬上讓它派上用場,他才會留下變成你自己的東西。用得越多次,知識就留得越久。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說:「我看了很多書,上了許多課,考了不少考試,甚至取得學歷證照,但是卻過不好人生」的其中一個癥結點:你沒有真正學會過。
知識不能只留在腦袋裡,要讓它在現實之中發揮作用。
這也是從學生過渡到職場必須具備的認知:學以致用才是成年人的學習。知識技術必須改善工作與生活,或者用一個比較現實的衡量方式就是:你學的東西有辦法產生價值、變現嗎?
真正的學會,就是要把知識技術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讓它派上用場。
說到派上用場,我想起一件印象非常深刻的事:當年我還在戰術執法人員培訓的時候,CQB(限制區域戰鬥)課程的教官,為了讓我們這些菜鳥學員,了解利用地形地物掩護這個概念的重要性,要我們在模擬戰鬥中,穿著短袖短褲上陣演練。
這意味著在模擬戰鬥中,扮演歹徒的教官,會使用訓練用的BB彈對付我們這些肢體外露的小菜鳥。學不會利用地形地物掩護的學員,就用肉體上的疼痛學會。回想起來,這確實是個剛學完知識技術,打鐵趁熱的好方法!
讓知識派上用場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想辦法用自己的話分享出去,或者該這麼說:想辦法教別人,但毋須好為人師,那個別人可以想成是:仍然無知的自己。
你是想辦法教一無所知的自己,進一步來說就是未來可能會遺忘的自己。留下教學筆記給未來的自己回顧。
以前我認為的抄筆記,不過是照搬外來資訊,但轉個念:「讓這個新學的東西不只對自己有用,也要讓他人受惠,即便那個人是仍然無知、過往的自己」。這個念頭,讓我對學習的看法有了全新的轉變,我現在留存筆記前,都會先思考:該如何讓一無所知的初學者了解這個概念?
回頭來看,這個方法的效果真的不賴。我有寫過心得,或者嘗試教學的知識,印象大多比較深刻。
這也是知名的「費曼學習法」主要的特色:利用教學來促進教學者本身的學習。其實成語中的「教學相長」就跟費曼學習法的概念很雷同。
因為攬起傳授的責任,所以必須熟悉知識技術的脈絡,這也可以幫助學習者發現自己尚未釐清的觀念。
所以我在這邊分享一個好用的框架,希望可以幫助讀到這裡的人,無痛練習紀錄自己的收穫,那是ROID焦點式提問法:
OBJECTIVE:具體的事實,有什麼新的資訊?做了哪些事情、看到與觀察哪些事情?
REFLECTIVE:感受與反應,在學習當下,你的直接感受、反應,以及這個學習過程令你印象深刻之處。
INTERPRETIVE:事後詮釋與分析,試著解釋自己的感受,以及你對新學到的知識技術,有什麼看法?認同或不認同的地方在哪?為什麼?
DECISIONAL:訂定目標與下一步,想想學到這項新知識技術後,有可以立即應用、執行或改善的地方。想想這項知識技術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可以適用在自己身上嗎?
這個框架也是我目前用來整理學習記錄的方法之一,有了這個框架,整理學習收穫會更快更有效率,整理筆記也就不會那麼抗拒了。
說的這麼多,落落長的一篇,所以我的總結是:感謝前段職涯的刺激,讓我得以發現:保持成長心態,優化學習方法,持續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才是真正有保障的職場鐵飯碗。
公職被許多人視為摔不破的鐵飯碗,但近年來職場的快速變化,讓這個看似有保障的職場暗藏許多風險。我覺得其中最大的風險是仰賴著鐵飯碗,卻沒察覺到已經生鏽的自己。
維持舒適圈最好的方法就是擴大舒適圈,真正的鐵飯碗是靠自己的能力打造出的飯碗。
這有賴於自身的學習與成長。既然要擴大舒適圈,就必須稍微離開舒適圈。這表示學習與成長不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儘管有方法可以少繞道少走彎路,但沒辦法免去必要的自律與付出,你必須犧牲時間、精力,甚至為了效率而付出金錢。
學習有代價,所以學習有成本。籌碼有限的人在面對帶有成本的抉擇,都必須在事前評估妥當。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回歸到自己的初衷,想清楚這條路是不是自己想走的?在這條路上你是要玩真的還是走馬看花?出於興趣的學習,輕鬆地走馬看花當然無仿。但若你打算闖出名堂,或者必須仰賴學來的知識技術維持生計,就務必審慎評估與規劃。
既然確定好方向,那剩下的就只是方法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