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世代(雖然我應該也被劃分進老一輩了)總喜歡強調,成就來自於努力、自律,年少無知的我也把這些奉為真理。
但在被社會蹂躪過,以及自己研究過一些學術實證的資料後,我發現,以前的信條不過是一種將小概率事件,當成通例的一廂情願。
沒錯,成就確實來自於積累,積累源於習慣,但好習慣可不是靠什麼努力、自律、意志力等等,一直猛灌這些不怎麼靠譜的「雞湯」就成了。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擺脫人性,在人性面前,努力、自律、意志力都只有被碾壓的份。
所以好習慣的建立,要嘛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也許是天賦或者是家庭從小耳濡目染。
要嘛是「刻意設計」出來的。
前陣子很紅,一直到最近都還能在暢銷書排行榜見到的《原子習慣》,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刻意設計」好習慣是怎麼一回事。
打破你對習慣的迷思,以及為什麼養成好習慣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前幾天,我在社群上看到一則令人發噱的貼文,有個人在健身社群上Po了一張結實的上半身照並問:「該怎麼練才能像這張照片一樣,有這麼粗壯的手臂?」
下面有個網友回覆超妙,他這樣回:每週去健身房三次,持續地練,直到有下一個,跟你問同樣問題的人出現為止。
笑噴!這麼嗆應該是想嘲諷一下這類月經文。
但這位回答很嗆的網友其實講得也沒錯:好成果源自於好習慣,而好習慣的養成別無他法:持續地做,數十年如一日。
我在約莫十年前參加過戰術培訓,結訓回到派出所後,就被當成異類,因為我下班就會找時間去搞一些自我要求的活動:間歇跑、LSD、臥推、深蹲、硬舉,甚至還大老遠跑去練拳擊。
輪班星人的工作已經夠折騰人了,下班不好好休息,還跑去搞什麼自我鍛鍊,根本是自找麻煩。
雖然有人會認為這是毅力跟決心的展現,但大部分的同事都只覺得我有毛病而已。
雖然我不敢說自己的成果多好,但這些行為,確實也為我帶來許多的益處。
這些事明明吃力不討好,為什麼我有辦法這樣持續地呢?講起來也沒什麼特別,就只是習慣而已。
習慣成自然。
但習慣是什麼?為什麼有的人可以保持好習慣,有的人卻深陷惡習無法自拔呢?
習慣源於自我認同
《原子習慣》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部分是:習慣是人內在自我認同的展現。
你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平常就會表現出這類人會有的行為。
不管你是跑者、健身愛好者、老煙槍、文青、網美、愛家的父母、上進的學生、宅宅、攝影師、美食家、作家、學者、講師……都是同一回事:
自我認同決定你的日常行為。
但是又有人會問:那壞習慣該怎麼說?應該沒有人會立志要當個老煙槍、沙發馬鈴薯、或是XX者吧?(XX可以填入各種你不想要的行為)
欸!這就講到一個重點,身份認同,是從你「不間斷地」從事那件行為所建構的。
看到這,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根本在鬼打牆,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
這就牽扯到行為演變為習慣的機制了,人類展現出的任何行為,只有兩種可能:滿足需求或是解決問題。
好習慣的養成秘訣
吃喝拉撒睡交配是生物本能,從事這些行為是要滿足人性需求,解決生理問題。
即便是比生物本能還複雜的活動像是:上學、工作、交際,或是任何你有意無意的行為,全部都是為了解決某項問題,或滿足某種需求,所以你才會去做。
當行為結束後,會不會持續這項行為,「滿足感」是關鍵,講白一點就是你在做完這件事後,你有沒有感覺到回報,或是直白一點地說:有爽感。
養成好習慣之所以困難、壞習慣之所以不容易戒掉,全都是因為這個「爽感」。
壞習慣通常可以帶非常大的滿足,或是讓你爽度破表,像是吸煙甚至嗑藥。
但是好的行為卻很難有同樣的效果,所以當面臨到習慣的天人交戰時,戰況會一面倒就沒什麼好意外了。
從這個思路出發,雖然有點反直覺,但想要建立好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盡可能減少「努力」的成分,因為你要避免跟人性對著幹。
你必須駭入人性,就像駭客駭入電腦系統一樣,從人性的根本去調整行為。
《原子習慣》書中的習慣養成秘訣,其實不過是簡單的四個方法:
- 讓提示顯而易見
- 讓習慣有吸引力
- 讓行動輕而易舉
- 讓獎賞令人滿足
這四個方法的本質,其實是在設計環境,讓環境決定你的行為。
為什麼要設計環境?
除了人性這個壓倒性的強敵外,還有什麼因素會影響你的行為?答案是情境,你身處的環境會大大的影響你會長成什麼樣子。
許多的心理學研究已經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人非常難抗拒環境的力量,說到底人只不過是被情境制約的動物。
意志力、決心這些東西,除了被人性屌打外,如果你身處的環境很糟糕,你照樣還是被碾壓過去。
有些人會用出身貧寒卻白手起家的故事來反駁,他們可能忘了一件事:這些案例不過是倖存者偏差的個案,就算再怎麼激勵人心,奇蹟不會每次都降臨,只能當故事欣賞。
不是每個人都天生神力,大部分人不過是平凡人如你我。
巴菲特曾說過,他之所以能致富,他相當感激他成長的環境,這讓他有努力的機會,而且努力的成果可以累積、疊加、擴大。
而《原子習慣》所總結出來的方法,其實就是塑造出你想要習慣的培養環境。
孟母為什麼要三牽?如果當年環境很鳥,只有奇蹟出現小孟才有機會成為亞聖孟子。
問題是天底下哪有那麼多奇蹟?孟母深知這個道理,與其空等奇蹟降臨,不如自己創造環境,才會不斷搬家。
所以我們現在才有孟母三遷的典故,以及孟子大大摧殘歷代學子的各種文言文課文。
明智的人早早就體悟到一個道理:只要調整好環境,接下來所謂的努力,都只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
像當年我遭遇的冷嘲熱諷就是環境的阻力,如果當年就知道《原子習慣》,也許今天成果可以再好一點。
人生沒有如果,但是養成習慣可以用「如果」。
設定好習慣有個提示語,叫做「如果……就……」方法。
就像程式語言中的條件判斷語法一樣:當某個條件(或者你要說時機也行)發生的時候,就叫電腦執行某個指令。
在生活中的情境設定提示,會是相當有用的做法。
拿我來說,我健身習慣的建立,運用以上條件判斷就是「如果換下上班制服,就換上訓練的裝備」,接下來拿起槓鈴就只是下一步的「舉手之勞」而已,這就是第三個原則:讓行動輕而易舉。
或者像是:「只要坐下來,就拿出閱讀器來翻一下」、「只要打開筆電,就打開文檔寫個一、兩行」。
這樣的條件判斷讓你即便忙於生活瑣事,也能有機會養成習慣。
《原子習慣》書裡提到:「所謂的習慣,就是重複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的行為」
而且習慣養成的起步,真的不需要發毒誓、斬雞頭,或立下什麼驚天動地的決心,真的不用。
它就是持續地做,就算剛開始只有一點點、一下下也好。
不要間斷,一段時間後,回過頭來看,你才會驚覺,原來我已經走了好長一段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