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決定會導向錯誤的結果,偏差的誘因也會引發偏差的行為。人性的脆弱面在於,我們會錯把手段當成目的,在情境的推波助瀾下,人就有可能做出匪夷所思的行為。
人是活在情境之中的群居動物,我們所作所為都會受到身邊的人事物所牽動。這就如同有些老於世故的人會說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要活著,我們每個人就不免會受到情境所影響。
最近在YouTube 上,演算法推了關於一則事件的相關影片給我,有不同的Youtube頻道皆有講述這件事。我看了覺得既視感很重,因此讓我了有一些想法不吐不快,這件事就是日本第二大的中古車商Big motor爆出的醜聞。
有在研究車子的人都知道,中古車市場的水很深。但是在日本這樣的先進國家,汽車產業大國,以敬業精神聞名於世的大和民族,甚至還是居領導地位的企業,爆出這種偷雞摸狗的事:砸客人的車,藉以多收取維修費用。
這件醜聞看似震驚,但在細想之下卻又不令我感到意外,又是一個偏差誘因,引發偏差行為的例子。可能使我想起在前東家的遭遇,因此讓我對人性的脆弱面有深切的體會。
我在前東家的時候,時不時會聽聞或目睹一些同事,為了達到上級訂下的績效目標,而利用取巧或偏門手段達成,遊走在違法的邊緣。
我知道有些人只是求好心切,想盡責將工作本份做好。這類人可能並沒有人們所想的那麼壞,只是受到情境的制約,不當的誘因與情勢所迫,讓他的行為被綁架。
心理學有個現象叫做隧道效應。當人受到壓力所迫,或是非常專注在某個目標時,他的精力與注意力會被眼前的任務佔滿,以致於無法分神留心周遭的情況。陷入這種狀態的人很容易就會想「抄捷徑」,即便那條捷徑看起來不是很理想。
所以火燒屁股的人會做出,在旁人看來匪夷所思的行為,我們就可以知道他被隧道效應綁架了。他滿腦子只想搞定眼前的任務,換句話說,他只顧得了現在,卻無暇應付未來。
要求員工在短時間內,達到近乎苛刻的要求,每次都要帶來高水準的獲利,說真的,如果真有那麼強獲利能力的員工,他早就自己創業出來闖,何必屈就於這種黑心公司?
這種有偏差的績效指標,只可能會鼓勵「走捷徑」的行為,走捷徑一定不好嗎?不好說,如果這條捷徑通向皆大歡喜的結局,沒有任何人的利益受損,沒有任何副作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那走捷徑當然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人生不是童話故事,很少會發生「只有好處,壞處全免」這種事,通常都是好處越大,代價越高。既然叫做「走捷徑」,那勢必會付出某種「代價」,來加速成果的獲得。況且陷入隧道效應的人,可沒有多餘的心力評估後果。
我想起我高中的時候看過的一本書《路西法效應》,書是講述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心理學家想研究情境的力量,如何誘使一群單純的大學生,逐漸麻痺自己的良知,轉變成殘忍、毫無同情心的冷血獄卒,對同樣是實驗受試者的同學,做出不忍卒睹的虐待行為。
這本書指出,在某些情境下,會做出壞事的人,大都不是壞人。但是人處在群體的壓力下,進一步來說就是當時情境的誘導下,人有可能會無事自己的良知,做出可怕、殘忍的事。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研究負責人,同時也是本書作者的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浦·金巴多,將人的這種心理現象稱作「路西法效應」。人類的這種性格轉變,就像原先最受上帝寵愛的大天使路西法,後來墮落成惡魔。
身為人很難擺脫情境的影響,就像電影《無間道》的對白:「往往都是事情改變人,人卻改變不了事情」。你說魚能不被水質影響嗎?只要魚這種生物仍是生活在水中,就不可能不被水質影響。
雖然情境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的行為,但這並不是說,人所犯下的錯誤,全都是情境的責任。人性充滿著缺陷,但是在人性角落的一隅,我們仍有一絲機會,反抗情境全然的擺佈,那就是利用身為人所擁有的反思以及自我覺察的能力。
「改變處境」向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透過察覺,了解身邊的人事物如何影響自己的想法與行為,是不被情境牽著鼻子走、奪回控制權、喚回良知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