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天生的過敏體質,過敏誘發的氣喘,讓我小時候跑過不少次醫院。我常去的,是位於高雄市,座落在澄清湖畔的長庚醫院。長途的車程來到這棟傍水砌成的白色大樓,使得我對前往醫院看診,有種出門旅遊的錯覺。
小時候,望著醫院內的無數診間、病房、檢查室、開刀房等等,這無數令人眼花撩亂的神秘空間,我總懷著一股敬畏感。彷彿患病的人踏入這棟偌大的白色建築,就能安然無恙地重獲新生。
出社會後,雖然我的工作並非醫療相關,但職業特性使然,有時也會與醫療體系打交道,甚至應工作單位的需求,我參訓並考取了EMT-1(初級救護技術員)的證照。說巧不巧,與我共結連理的內人是一位護理師。這一連串的因緣際會,使我與醫療領域結下了不解之緣。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與醫療密切相關,生老病死都必須走一遭醫院。維持社會運作的各行各業有數不清的類別,但是醫師一定是人人都接觸過的行業。
尤其國人對於跑醫院有如走菜市場一般,甚至促使學者官員出面呼籲民眾,非急迫的輕微病痛,盡量利用地區診所,少跑醫院。
既然我們的生命與醫療難分難解,但你可曾想過,醫療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之中,醫師在社會與文化地位上佔有一席之地,屬於高社經地位人士。
醫學系在我的求學經驗裡,許多學子趨之若鶩,將這門學科當作階層向上流動的手段。學校、補習班,莫不利用醫學系的上榜名單當成招生利器。
但是這個窄門,每年也讓不少嚮往披上白袍的考生扼腕。醫學領域的複雜難解,更是讓許多人難以看懂其門道。精英窄門加上高深莫測,讓許多人對醫療領域只能瞻仰、敬畏、甚至難以理解而排拒。
雖然我受過緊急救護人員的訓練,但是對於醫學領域來說,這只不過是擦到一點「皮毛中的皮毛中的皮毛」(很重要,所以說三次)。在法律上來說,我可以自稱救護人員,但嚴禁自稱醫療人員(這是違法的)。由此可見醫療領域的博大精深與嚴謹。
最近翻讀了一本書,多虧作者淺白流暢的文字,讓才疏學淺的我得以窺見醫學——這門深奧學問的一角。這本書就是阿圖・葛文德醫師所著的《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
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醫師,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外科醫師,曾任歐巴馬政府白宮健康政策顧問。
這本書記述了作者葛文德醫師執業的臨床遭遇,以及行醫生涯的反思。
人人都有機會當病人,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當醫療人員。更別提站在醫療人員的立場,了解他們面對病患與疾病的決策判斷、所思所想甚至是為難之處。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書中談論疼痛這回事。原來並非每個人的疼痛都找得出病理上的原因。醫師祭出許多檢查手段,原因不明的疼痛還是很常見,這讓醫師們感到困惑、懷疑甚至挫折。後來有研究發現,心理狀態也會引發生理上的疼痛,兩者的神經運作,一模一樣,也就是說你受到外力的疼痛,跟你心裡難受的疼痛沒什麼差別,人體就是這麼奇妙。
還有一章是談論好醫師與壞醫師的分別。不單純是道德品行,在脆弱的人性面前,高明如醫師也難以倖免,受人性所拖累。醫師也是人,會累會閃神也會生病甚至衰老。好醫師與壞醫師的分別,可能並不如你所想像的那樣,人都是不完美的,醫師也是。
葛文德醫師不只看診執刀,更將執業的所見所感,化作細膩的文筆。讓我們得一窺醫學領域的堂奧。他不但大方談論初出茅廬,第一次為病人執刀的慌亂;也誠懇直白地指出,雖然醫師有深厚的學養、受過嚴格的訓練,他們仍然是凡人,也會無能為力的時候,而這種狀況比想像中常見。
受惠於醫學科技的進步,現代人的人均壽命得以增長。但即便有各式先進的醫療技術,人體的許多機制仍舊晦暗不明。就算是身經百「病」的醫師也並非十拿九穩。甚至可以說,即便是學養深厚的醫師,手中握有各式檢查技術與治療手法,醫師的每一次診療都含有賭博成份。
就如同葛文德醫師形容醫學的:一門不完美的科學。
受惠於EMT的訓練,讓我對醫療與傷病有了一些非常粗淺的認識。我的其中一個心得是,在嚴重的傷病面前,緊急救護人員只能先擋住死神,讓患者有辦法撐到醫院,交由醫療人員。醫療人員才有更多的籌碼與死神談判,將病患從死神手裡拉回來。
當然,緊急救護人員與醫療人員兩者的角色定位不同,沒有高下之分,只有功能之別,同樣都是維繫社會運作的重要角色。兩者的共通點在於,同樣都是身處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用不完美的方法,盡自己的所能救苦救難。
看完葛文德醫師的記述,彷彿跟著他一同巡病房,進手術室,看盡病痛世界的悲喜與掙扎。身為醫療人員的家屬,我很明白醫療人員的辛勞之處。但是透過葛文德醫師的文字,我看見了醫療的另一面,原來是一群不完美的「甘苦人」在想辦法幫助另一群受苦的人(甚至可以說是「每個人」)。在這邊推薦本書給醫療從業人員以及每一位關心醫療領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