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帶我走過2023,甚至許多人生困境的思維方法

by 江森

我其實對因果報應這回事,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但我仍舊認為,一個人的行為,確實會產生後續的某種影響。

或許有人會問:這兩者有什麼差別?

從因果報應的角度,是認為一件事發生,就必然會產生某個後果的「線性關係」。

但是行為引發的影響,是如同漣漪般,從事件的中心輻射出去。之後會產生什麼化學變化、什麼時候看得到結果、甚至連有沒有結果都很難說。

這就像某一陣子爆紅的事件,可能燒個兩、三週,頂多一個月,就會被新的新聞蓋過,逐漸從大眾的記憶中淡忘。尤其現在社群媒體、線上影片的更新速度,每秒都在暴量增加。

雖然一個人心血來潮的行為,後續效應可能未必那麼明顯,但是日常行為的持續累積,一定會演變成某種顯著的結果,無論那個結果是好是壞。

英國前首相柴切爾夫人曾說過:「注意你的思想,它們會變為言語。注意你的言語,它們會變為行動。注意你的行動,它們會變為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它們會變為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會變為你的命運。」

這番話提醒人們,你現在的人生處境,都跟你一直以來的想法有所關聯。除非你在夢遊,不然你的所作所為,肯定都源自於你的內心。

我曾看過一個研究說:人在醒著的時候,大腦一天會產生6萬個念頭。

光是意識到人的大腦在一天內,會冒出這麼多的內心聲音,就覺得很不可思議。更不可思議的是,居然還有人會想到要去統計這件事。

看到這裡,或許會有人覺得:想法就只是想法,我又不一定真的去付諸實踐,只是想想又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腦海中的想法,就是你在內心的自我對話,你跟自己的對話逐漸強化了內心的渴望,在不知不覺間,引導你採取所想的行動。

就像在日本有所謂「言靈」,語言中帶有力量,這樣的說法。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有提及「起心動念」不容忽視的說法。

當然這並不是說你必須像個出家人那樣,六根清淨,屏除所有雜念。就好比水質,水至清則無魚,但是水過於骯髒混濁,魚也很難生存下去。

既然人的想法,蘊含著改變命運的力量,那麼品質較佳的想法,就有可能增加人生趨吉避凶的機率。

注意我用「機率」,是因為就我的經驗來說,大部分人生的境遇想要由壞轉好,不大可能一次就翻盤(但是反過來就有可能成立)。

那些聲稱會讓你一飛沖天的好事,就我曾身為執法人員的職業經驗來說,要嘛是詐騙,要嘛就像中樂透那種等級,只有極端少數幸運兒才會有的運氣。

彩券那種就沒什麼好說的,多買點就有希望,但是以那種機率來說不怎麼實際。

我想說的是,人生處境由黑翻紅,比較有操控空間的方式是,透過選擇與決定,微幅提高遇上好事的機會。許多次「微幸運」累積起來,人生才漸入佳境。

而思維會影響一個人如何看待選擇與決策。

雖然跨年完已經兩個禮拜了,但2024年才伊始。我想在這裡紀錄與分享一些,我覺得受用良多的思維方法,有些幫助我度過艱難的時刻,有些則是讓我避開一些不必要的坑。

希望這些思維方法,也能幫到點進來看這篇文的你。

第一個思維是「成長心態」,由《心態致勝》的作者,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Carol S. Dweck所提出。

她認為人人都有進步的可能性。無論一個人的天資如何,抱持成長心態的人,相信自己有進步空間,並投入學習與訓練的動機比較強,知識、技術、能力提升的可能性較大。

以我的經歷來說,我能夠完成養成訓練,成為戰術執法人員,現在想起來也覺得不可思議。

因為那是國內公認,警察機關中最為嚴苛的訓練:維安特勤隊的培訓。

為期近8個月的培訓課程不僅嚴苛,還有各項接踵而來的測驗,非常考驗參訓人員,達成目標的企圖心與意志力。

支撐我完成那8個月訓練課程的其中一個力量是,我認為練習就會進步的信念。

相較其他同期受訓的同學,我不具備特別的優勢,表現也沒有特別突出。我單純只是不想放過這個難得的經歷,而且我相信人只要練習就會進步。

當初許多看起來很難的技術,只要從拆解出步驟,從小步驟開始練習,就有辦法逐漸掌握。

多虧這段經歷讓我體認到,一個人身上可以開發的潛能,會比原先自己所想像的還多得多。

在直到後來我才發現,原來當初使我堅持下去的想法,就是成長心態。

Carol博士的研究指出,抱持著成長心態的人,不論在學業或是專業能力上,都會有較為顯著的進步潛力。

與之相對的則是固定心態,這種心態使人相信,一個人資質是天生的,後天的學習影響不了成就與發展。

或許每個人天生的資質有別,但是潛力這回事,在你開發之前,你都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少。

而且雖然每個人成長的幅度有別,但是你相信成長並投入成長,帶來進步是肯定的。

這聽起來很像是「吃得苦中苦……」、「耕耘與收穫……」那種老掉牙的雞湯。

但是成長思維的概念,讓我覺得人生充滿了可能性,以及許多可以嘗試的空間;固定心態則有種對人生投降的感覺,就像在《灌籃高手》中,安西教練的勸世名言:「要是現在放棄的話,比賽就等於結束了喔?」

若是因為機會成本,或是某些現實面的考量,而決定放棄鑽研某個領域或技能,那是一回事。但如果是被固定心態綁住,而終其一生都無法見識自己的潛能,那真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說起成長與潛力,就不得不提到相當知名,也是接著要分享的第二個思維:「刻意練習」。

在《金牌特務》這部電影中, 柯林·佛斯(Colin Firth)飾演的哈利哈特(Harry Hart)曾說:「禮儀,成就不凡的人」。但無論是禮儀,還是柯林·佛斯在電影中,絢麗的特務身手,都脫離不了「練習」的雕琢。

很多渾然天成的傑出表現,背後都藏著不為人知的辛勤練習。即便你在某個領域天資過人,沒有練習的投入也沒辦法讓天賦發光,練習才可以成就不凡。

「刻意練習」的重點是「熟悉」與「改善」。但我們的社會文化很喜歡強調「苦練」,導致很多人把辛苦跟效果混為一談。

提出「刻意練習」的學者,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教授Anders Ericsson認為,好的練習必須具備明確的目標與規劃。

每次練習都必須針對,需要熟練與改善的部分,而且在練習過後,都要有一定水準的反饋,來對表現進行修正。

這表示高品質的練習需要有方法、計畫性地,在生疏、容易出錯的地方重複。

由於需要在生疏的地方進行反覆操作,這個練習過程,是個離開舒適圈,踏入陌生,設法將陌生轉為熟悉的過程。

離開舒適圈肯定不會輕鬆,但是強調「苦練」只會模糊「方法」跟「效果」的重要性。專注在方法與成效,而不是用辛苦來呼嚨練習的付出。

辛苦不會搏得喝彩,出色的表現與成果才會。換句話說,辛苦不是練習的重點,重點是你有沒有練到「眉角」上。

刻意練習注重方法與效果,反覆操練的前提,是建立在妥善規劃與回饋修正上。雖然刻意練習不一定是個舒服的捷徑,但是可以確保不會繞遠路。

第三個要提的是「機率思維」,前兩個分享的成長心態與刻意練習,雖然有研究背書,但總覺得還是有股雞湯味,彷彿只要掌握了這兩個思維,就無所不能,什麼成就都辦得到。

接下來提的機率思維,就是要來潑點冷水,冷卻一下爆棚的正能量。

在《高勝算決策:如何在面對決定時,降低失誤,每次出手成功率都比對手高?》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人的生活品質是決策品質與運氣的總和。」

開頭提到,我對因果報應的說法存疑,是因為我們活在一個機率的世界裡。

《高勝算思維》一書中,作者亦提到:決策品質不等於結果品質。意思是結果的好壞,可能跟你的決定或行為,關聯不大。

一個人就算具備良好的思維方法,也不能保證結果,僅僅只能提高達成目標的機率,甚至搞砸的結局也包含在機率裡面。

機率的意思就是,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發生。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人的行為,不一定會產生明確的因果報應,但是肯定會影響,帶來某些後果的可能性。

這個思維可能會讓許多正直、善惡分明的人難以接受。

我用一個例子來解釋:就算你完全遵守交通規則,還是有可能發生交通事故(比如被某個不守規矩的混球撞上之類的)。當用路人越多,各種奇特的交通狀況也越多。

身處在機率的世界,日常生活就是在冒險。尤其現代社會的人口密度與資訊密度爆炸,讓生活混沌難測的程度加劇。

前陣子離開的投資傳奇人物查理‧蒙格曾說:「我想知道我會死在何處,然後我永遠不去那裡」。

這位睿智的長者,為世人留下這句箴言,揭示了一個道理:有些決定肯定會帶來不良後果,甚至悲慘的下場,我們要持續學習,讓自己有能力避開這些地雷。

人生並沒有萬無一失,保證成功的方法。但是避開不必要踩的坑,至少不會一步就踏進墳墓。

我很喜歡機率論的一個數學概念,叫做期望值,就是一件事的所有可能結果乘以這個結果發生機率的總和。

簡單來講,期望值就是評估一件事收穫或損失的趨勢。

例如有個事件有機率讓你賺錢或者賠錢,賠錢的機率乘上賠錢的情況,賺錢的機率乘上賺錢的情況。以上情況加總就是期望值。

我的描述可能還是很抽象,對期望值概念有興趣的人可以進一步Google,或問問AI大神。

反正就是,當做一件事情的期望值是正數,那麽這件事你做越多越賺。反之為負數,就表示這件事你越做越賠。

賭徒為什麼會十賭九輸?因為賭博的期望值是負數,只要期望值是負的,你在裡面攪和越久,你的處境就越糟。

在《成功的條件:AI時代的5個大數據必勝法則》(原書名:《成功竟然有公式: 大數據科學揭露成功的祕訣》)一書中,作者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想了解,發表重大科學突破的學者,他們的年齡跟成就有沒有關係,他研究後的結論指出:「你成功的機率,與你的年紀無關,而在於你是否願意反覆嘗試突破」。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在機率的世界,只有不斷地嘗試才有機會突破。書中用「抽獎」這個詞,意思是你要在你所屬的領域不斷深耕,並且發表成果,不論那個成果是產品、論文、Youtube影片、Podcast音頻或是任何作品。

每次的成果產出就是抽獎,人生只有不斷地「抽將」才有機會中大獎。

但是抽獎不等於賭博,抱持賭徒心態的人,喜歡賭博並且冒不必要的險。

賭徒心態的一個特徵,就是對機率抱有幻想,著迷於彩券這類不利的博弈,總認為下一個幸運兒是自己;輕忽交通安全這類眼前的危機,總覺得倒霉事絕不會輪到自己。

繼續以交通來舉例的話,就像一個人違規,只為了圖方便、省時間,但在機率的世界,非死即傷的可能性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除非對你來說,省時、方便的回報遠大於生命財產安全,不然違規的期望值絕對是負值:做越多次,賠越大)

賭徒把生活押在命運,拿身家犯險,贏小賠大。但是了解機率與可能性的人,則是利用命運改進生活。

機率思維讓你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大膽嘗試,什麼時候應該避免犯險。

身處在機率的世界,並不存在掛保證的成功,還需要面對現實與無常,所以我們需要接下來提到的第四個思維方法,來幫助自處,那就是「認清現實」。

我以寧靜禱文來詮釋「認清現實」這個思維。

寧靜禱文出自美國神學家尼布爾,詳見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F%A7%E9%9D%9C%E7%A6%B1%E6%96%87

雖然我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我覺得寧靜禱文,充滿著力量與智慧。這段精煉的文字,幫助我挺過許多煎熬與苦悶的時刻。

寧靜禱文點出了一項真理:人只能處理自身能力範圍的事,煩惱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只是在自找麻煩。

而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寧靜禱文並不是要人們,用無能為力當擋箭牌,直接舉手投降,就此躺平。

反而是激勵人們透過學習,了解自己的能力範圍,甚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能力圈,讓自己有更多的能耐,解決更多的問題。

《高勝算決策》一書也有提到相同的觀念:「必須學習去著眼於自己能掌控的事(本身的決定),拋棄不能掌控的事(運氣),同時要能準確地指出這兩者之間的差異。」

認清現實思維的內涵,其實又導回第一個提到的成長心態思維:你現在無能為力,並不表示就此出局。就像打RPG遊戲一樣,被強敵擊敗,代表你可能等級不夠,技術不到家。先龜起來衝等級、農裝備、練技術,才是玩好這個遊戲的策略。

說起認清現實,就不得不提困擾許多人的現實問題:人際關係,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減少人際關係煩惱的一個思維方法,也就是要分享的第五個思維方法:課題分離。

這個思維方法出自《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

人是社會動物,渴望人際往來是身為人的天性。但我們往往會放太多的關注與期望在他人身上,而忽略自己。

課題分離給我的啟發是:人只能控制自己。雖然影響他人是一件有技術含量的學問,但改變別人還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心理反抗機制」,意思是當他人察覺到,你有影響他們行為的意圖時,人就會產生唱反調的衝動。

改變別人的行為很難,改變別人的想法更難,所以我們必須將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專心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但這並不是要我們只顧自己,自掃門前雪。而是你要體認到一個事實:你沒辦法幫別人過他們的人生。

就像許多人的共同經驗:很感冒身邊的長輩以「為你好」當理由的關心,實則為人際越界,過度干涉私人生活。

你可以關心身邊的人,但你沒辦法強迫別人照你的意思行動。

就像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很值得細細品味:「你只能牽馬到水邊,但你沒辦法強迫馬喝水。」

就如同我在離開公職後,從事肌力與體能訓練教學的體悟。即便我有變健康、變強壯的方法,但是再好的方法,也沒辦法在沒有意願的客戶身上見效。

課題分離,謹守人際往來的界線,你才不會為了不屬於自己的責任,而操不必要的心。

說到底,撇開影響他人的技術問題,改變一個人的困難度,往往也超過身為人的能力範圍,執著在這一點,就違反了前面提到的認清現實思維,只是在自尋煩惱。

對沒有家世背景的人來說,過好日子,走好人生路,在這世道,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走過而立之年,這一路上我也踩過不少坑,跌撞磕碰的次數,也早已記不清。

幸運的是,我陸陸續續收穫了以上的思維:

「課題分離」告訴你,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你可以關心他人、為他人付出,但是個人造業還是個人要擔,我們沒辦法幫別人過他們自己的人生。

「認清現實」告訴你,等級不夠就不要肖想高端場,但你仍然還有別的事情可以做。現階段有現階段的舞台。

成長思維告訴你,雖然現在你還不成氣候,但是等級可以練,裝備可以農,技術可以磨,升級之後就有機會站上更高的舞台。

機率思維告訴你,好事壞事都有可能發生,努力也不一定會有成果,但是選對方式冒險,可以放大你的效率,提高你闖關的機會。

刻意練習告訴你,不要埋頭苦幹,練習有方法跟眉角。出發前,搞清楚方法、做好訓練計畫才不會白白繞遠路。

雖然了解這些思維,並不代表人生從此鹹魚翻身,但至少可以幫助自己避開一些坑。就算難免踩坑了,也知道怎麼包紮、站起來。

在這裡記錄讓我受用良多的思維方法,若是可以幫到萍水相逢,點入這篇文的你,也是我莫大的榮幸。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