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影響他人?

by 江森

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街頭上遇到強迫推銷、被長輩說教、接到纏人的推銷電話、身邊的親友聲稱為你好而情緒勒索、甚至更可怕的,近乎犯罪的威逼利誘。

沒人會希望碰上這類情況,甚至避之唯恐不及。也許有人會覺得這類行為是出於一番好意,但是這類不請自來的「好意」,常常造成人的反感。原本的好意卻演變成對立,甚至激化成衝突。

人類大部分的的煩惱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我們在生活或工作中,可能會碰上需要他人配合的情況。例如父母管教子女、老師指導學生、主管管理團隊。在這類關係之中,若是被要求、指示的那一方不願聽從、抗拒,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爭執與困擾。不論你是發號施令的一方,或者是接收指示的一方。

在讀完《6個問題,竟能說服各種人:耶魯心理學家教你解決一切難題》這本書之後,我對人們的行為與心理運作方式,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原來影響別人的訣竅,跟我們直覺認為的大相徑庭。

我對這本書的書本的第一印象是:這麼聳動的書名,怎麼有點像是網路上騙點閱的內容農場文?但人不能光看外表,書也是一樣,在看了書中的內容後,我發現,這還真是本實在的好書。

作者麥可·潘德隆是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從事顧問、心理治療師的工作,他致力於研究如何透過影響來幫助他人,後來發展出一套說服人心的方法,稱作「立即影響法」。

這套方法,已讓潘德隆教授,協助全球500大企業提升團隊管理成效,甚至演變成實用心理學的標準程序。

為什麼改變他人那麼難呢?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傑克與莎朗·布萊姆夫婦(Sharon and Jack Brehm)發現,大多數的人都會有一種傾向:他們會避免選擇別人要求他們做的選擇,卻會選擇別人要求他們避免的選擇。

簡單來說,就是大多數的人都不想受到他人的擺佈與操控。(人人都有叛逆的因子)

這種傾向叫做:心理反抗機制Psychological reactance

實驗人員找來一群大學生以分組的方式來回答題目,這些題目區分為「有趣」「無趣」「普通」三種。

在實驗人員監督下,受試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回答任何題目。限時為兩堂課的時間。中間會有一次下課時間。

然而下課時,實驗人員冒充的大學生(暗樁)會跑來「強烈建議」受試者,要他們在下一堂課選擇某些題目,並且「不要選擇」其他題目。

後來發生什麼事,你應該猜得到。那些被暗樁「強烈建議」要選的題目,乏人問津;「強烈建議」不要選的題目,反而最多人選。

但是這個實驗還發現一件事,就是原本受試者表現得很感興趣的題目,在經過暗樁的「強烈建議」之後,他們反而不選了。

你原本的喜好,可能會因為被強迫,而造成反感。

這些「強烈建議」你可能很熟悉,強迫推銷、說教、威脅就是屬於這類「強烈建議」。

就算「強烈建議」一開始有效,也會產生副作用。對方一開始接受了你的「強烈建議」,但是在之後消極不配合甚至心生不滿,完全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立即影響法」可以避免引發對方的心理反抗機制。這套方法的核心在於:幫助人們發現去做某件事理由,即使他們原本以為並不想做那件事。「立即影響法」是由六個問題組成的步驟:

步驟一:你為什麼可能想改變?

協助對方找出可能的動機。如果對方正在做某件事,但並非出於自願,可以用「你為什麼在做這件事?」來替代。

步驟二:你有多想改變?以一到十分來表達程度,一代表「一點也不想」,十代表「百分之百想」。

評估對方意願的程度

步驟三:你為什麼沒有選更低的分數?

一個意料之外的反問,幫助對方聚焦在為什麼「這麼做」而不是「不願這麼做」。

步驟四:想像你已經改變了,那會有什麼正面的結果?

只有對方進一步認同這是自己想要的好處,他內心的動機之火才會燃起。

步驟五:這些結果對你來說為什麼很重要?

你有沒有發現問題中常常出現「為什麼」?這是威力強大的動機搜尋器,運用「為什麼」挖掘內心深處「真正」的動機。

步驟六:如果有下一步,那會是什麼?

在協助對方認清了動機之後,在不破壞對方自主性的前提下,促使對方採取行動。

其實立即影響法並不是什麼操控人心的魔法,書中一再提及一個概念:人們會採取行動,是因為他們在乎,如果他們不在乎,就算理由再正當都沒用。所以說服者,必須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理由,而且必須讓他們認為是自己找到的,屬於自己的理由。

他人沒有意願,就算你的立意再良善,對方可能還是不領情,甚至當面給你難堪。像是親子關係常常發生的對立情況:孩子不甩父母的「說教」。

作者在書中提到:「『說教』就是告訴某人應該做某事的理由,然後要求對方接受這些理由。可惜的是,無論你的理由有多好、你說的有多真心說教的方式幾乎沒有用。」

「好為人師」這句成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就是喜歡教導別人,但是這類人往往會帶給身邊的人壓力,甚至進一步摧毀人際關係。這種不請自來的善意,跟惡意其實沒有太大的分別。

有人會覺得,為什麼我應該尊重對方的意願?對方有他的責任完成屬於他的份內工作,我三催四請,提醒他,為什麼我還要留意他的自主性?

沒錯,你確實可以不必在乎對方的意願,利用你的權勢、能力迫使對方屈服。只不過一旦這麼做,爭執場面就是無可避免的局面了,除非你的目的就是想爭個你輸我贏,而不是對方發自內心的配合。

立即影響法追求的是人們發自內心的合作,而不是對錯輸贏。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你只能把馬牽到河邊,你沒辦法強迫馬喝水」。立即影響法沒辦法幫你操控人心,但是它能幫助你發現對方合作的可能性。一如書中所強調的:立即影響法的真正作用,是把微弱的動機火花搧成烈焰。

我覺得「立即影響法」的出發點:「尊重他人的選擇與自主性,幫助他人發掘動機」是人際互動的理想方式。如果有一套方式能讓人彼此合作,避免反目,何樂而不為呢?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