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了一本談思考的書的心得,接著就想來聊一下,對於學習的想法。
從升學軌道出軌反而讓我逐漸摸索出學習的方法
我之所以會對學習這件事本身產生興趣,是由於在體制教育中失利,這讓我開始產生一種衝突心理:為什麼我明明有意願順著教育體制的階梯攀爬,但我的學習之路會突然轉入一個我意想不到的方向呢?
這要從我高中的時候說起,台灣中南部的孩子,若是在體制教育中失利(無論是不擅於升學考試或是家庭經濟因素等等),有一部分會轉入軍警院校。
我就是其中之一,在高中的時,我就讀體制裡被視為升學重點的學校,但是在大學升學考試表現不理想,因此我從原來的體制中被推向另外一個,一個我從沒好好思考過的方向。
這對當時的我來說,算是被迫改道的衝擊,影響我至今。這個突如其來的被迫改道,讓我認為自己沒有學習的天賦(關於這一點我在後來的自我探索過程中,發現是錯的)。
但這突然其來的生涯改道,讓我必須放棄原本感興趣的科目,這讓我心有不甘。我在高中是二類組,在原先的教育體制,這條路的接下來要面對是數理工程領域,也就是相當熱門的STEM領域(科學(Science)、 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雖然我的沒有數理腦,但我認為自己是喜歡研究這些東西的。
原本在體制內認份地爬升學階梯,卻突然被抓到另外一個地方,除了心有不甘外,我還感到錯亂,這促使我後來出現一種偏執行為。在進入警察學校後,學校的課程除非是我有興趣,不然就一概拿出自己的書來看。當時這種不鳥學校課程的行為,也為我招來一些苦果,像是周遭異樣的眼光,被師長盯上以及成績惡化。
但也多虧這份偏執,讓我得以跳脫較課本的框架,從漫無目的隨性閱讀中,發現學習本身就是一項技術。
而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是可以透過學習掌握。
這項發現讓我感到驚訝,以前在學校沒日沒夜啃書啃了十多年,甚至都快PTSD發作,怎麼會對「人是怎麼學會一件事的」了解這麼少?
我想義務教育讓大多數學子養成的慣性行為是:拿到書就開始啃、開始解題,想方設法將教科書的內容塞進腦子裡。
可能會有少數人因為天份或是經人指點,很快就摸索出一套學習的方法,但從經驗來看真的就只是少數人。
我對學習的理解,主要來自以下四本書:《超速學習》、《學得更好》、《深度學習的技術》、《大腦喜歡這樣學》,因此接下來的分享,就是我在閱讀完上述書籍後的心得想法。
曾有批判義務教育的聲音,將矛頭指向填鴨式教育,其實填鴨式學習本身沒問題,問題在於把填鴨當成學習的全部。
在研究過一些探討學習的書籍後,我發現「學習」,不過就是「輸入」與「輸出」的「循環過程」。
看到「輸入」與「輸出」,也許就會有人覺得,那不就是填鴨式的讀書考試?平時盡可能把東西塞進腦袋裡,然後在考試的時候拿出來?
雖然學習這個行為,可以歸納成輸入與輸出,這兩個動作的循環過程,但其實這個過程還蠻複雜精細的,裡面有許多可以探討的技術細節。
學習是什麼?
我認為學習有兩種,一種是純粹為了樂趣、滿足探索的好奇心,一種是目標成果導向。
我覺得這兩種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功能互補的差別。
人天生就有探索的好奇心,我想大多數人只有在經歷過足夠的探索與嘗試後,才有辦法明確知道自己想深耕的領域。
甚至於說,在某個領域埋首太久的話,利用探索來跳脫原本的框架,才有辦法累積創新與突破的能量。
教育體制提倡的快樂學習,我想本意應該是,讓人充分地自由探索後,才專精於某項領域。
這比較符合大多數人的經驗,畢竟只有少數人能夠在小時候明確知道自己想投入的領域。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基於成本與各方利益的考量,難以實現讓體制中的每一高學子充分探索這回事。
另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探索、隨性地學習,會產生滿足好奇心的樂趣沒錯,但是目標成果導向的學習沒有輕鬆學習這回事。
在沒有充分探索的前提下,突然強迫一個人在某幾項領域中傾注高度心力,是反人性的。
再加上沒有了解過學習方法,就開始高強度的填鴨學習,也難怪義務教育的體制會不斷產生「被迫從升學軌道中出軌的學子」。
這邊沒有打算檢討教育制度的意思,我並非教育專家,也不認為在這裡發個文就會讓體制改善。只是想梳理一下,義務教育的輸送帶為什麼會有人出軌的底層邏輯,以及面對這樣的體制,個人可以有什麼方法自助。
我想會在離開校園之後,仍堅持學習的人,要嘛是想繼續探索自己和這個世界,要嘛就是為了某個明確的目標。
這邊分享的心得,主要是目標導向的學習方法。
首先要有個認知就是,目標導向的學習,這個過程是高強度的、不輕鬆的。
掌握有價值的知識技能是一件相當費力的事,尤其要闖出名堂、拿得出一定水準的成果。
但先不要悲觀,費力不表示這個過程一定會是痛苦的。
就像運動訓練,如果有在跑馬拉松或是有健身習慣的人都知道,這個過程雖然氣喘如牛、滿身大汗,一點也談不上輕鬆,但其實還蠻讓人樂在其中的。
再來是天賦問題,人與人之間有天賦才能的差異,這沒有問題、也沒有不好。個體之間的差異,讓人類社會保有多樣性,多樣性高的社會比較容易出現創新。
簡單來說,天賦的差異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太快得到單一定論:有某個天賦就可以做某事,沒有某個天賦就不能做某事。而不是探討差異與多樣性帶來的可能性與潛力。
在運動科學的領域,除了研究如何提升人體的運動效率與技術外,另外一個研究方向在於,如何檢視人的身體素質、辨識出運動的天賦。
有個研究發現,人體某些肌肉的分佈比例,是難以透過後天的訓練方式,達到顯著有效地改進。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的爆發力強弱,很大的程度是由基因決定的。
實驗透過找來一群未經過運動訓練的孩童,測試他們的原地垂直跳過的高度,追蹤發現,當初原地垂直跳得較高的孩童,他們具備特定的肌肉分佈比例,天生就有較好的爆發力潛能。
簡單來說,我們平常喜歡說嘴某人「運動神經的好壞」,這個爆發力研究,就是其中一項實證發現。
但這項研究就可以導出結論說:如果發現某人他天生原地跳得不高,就斷定他運動神經不好、未來不能當運動員嗎?肯定不行。
首先人體的運動開發潛能其實都相當大的,雖然爆發力受基因影響較多,但是每個健康的人在肌力方面,都具備非常大的成長空間,這也受到研究的證實。
這表示就算你天生跳得不高,但肌肉的增長與變成大力士,是人人都有機會的。
而且運動領域的項目多如繁星,各項運動幾乎不會只靠少數幾項指標就斷定一位運動員的發展性。
何況上述那項有關爆發力的研究,還只是少數可以確定一個人有沒有「特定」天賦,或者說潛力的研究。
這告訴我們什麼?
- 我們很難經由少數的幾項指標,就斷定一個人究竟有沒有具備鑽研某項領域的天賦、條件。
- 就算在早期展現出某項特質,也很難保證日後這個人在某個領域一定吃香或一定不吃香。
所以重點不是你有沒有天賦,而是你怎麼看待每個人天生的差異與特質。
想做一件事情,我覺得一個比較好的思考方式是,不是考慮你有沒有某項天賦,而是思考你的個人特色能為你帶來何種優勢。
眼看AI吞噬專業領域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了,許多關於AI的報導皆指出,平庸的勞動力將會首當其衝。什麼是平庸?就是做一件事沒辦法看出個人特色與差異性。
而最能展現個人特色與差異的,就是你的人生經歷與學習的積累。
所以接下來我想來分享我所了解的學習技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