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這項「技術」的一些心得(二)

by 江森
learnig like climbing mountains

學習從動機開始

《關於學習這項「技術」的一些心得(一)》一文中有提到,成果導向的學習是一項費力的任務,碰壁與卡關是必經之路,因此缺乏動機,就不會想堅持,甚至設法突破難關。

而沒有動機與目標,只會讓你漫無目的地四處打轉,我們可以透過追問三個問題,來逐步聚焦你的動機:

你想去哪裡?你為什麼想去?還有該怎麼去?

拿我來說,學習就是解決眼前問題的手段:因為工作與生活需要,所以接觸肌力與體能訓練的技術、因為被自己內向、敏感的性格困擾,所以接觸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的知識。

痛點,或者說匱乏感就是催生出強大動機的力量,這個力量會不斷推著自己前進。

多虧我們的教育體制,許多人不了解,學習動機對於學習的成效影響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離開義務教育後的自主學習。

教育體制不願處理的一個問題就是:協助學子們建立明確、個人化的學習動機。

我想大多數人之所以會在離開學校後繼續學習,多半是為了應付生計。這就是個很好動機,因為謀生就是與你切身相關的痛點。

有些人會覺得:生計這項動機有什麼特別?升學體制灌輸給我們的,不就是拿個好文憑、找個好工作、過上好生活這樣「一條通」的邏輯嗎?這不就是大多數認份爬教育體制階梯的學子們的動機嗎?

就我的觀察,這是體制灌輸給我們的信條,並不是你打從心底信服的動機。

大部分的人只是在體制內跟著人云亦云。

你沒有親眼見識、或親身體會,甚至驗證過這個「一條通」的說法。

而且學校灌輸的知識,大多是些抽象的理論,絕大部分都離日常生活太遙遠,難以立即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甚至是直接為你帶來金錢報酬。

一項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人普遍會抗拒外來灌輸的觀念、看法,我們會被意圖改變自己的意見激起防衛心態,這個現象被稱作心理防衛機制。

即便你是個隨和、防衛心沒那麼強的人,對於那些未經你意願、甚至連考慮都沒機會,就強加上來的教條,你恐怕不會太過認真看待。

尤其當你在難關中掙扎時,內心動搖的產生就無可避免。

而我們的義務教育就是這樣搞得:升學考試,越到後面越困難、龐大,你開始懷疑你到底能不能把這麼多把教科書、講義的東西,塞進自己的腦子裡,你甚至懷疑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

提出「黃金圈」法則的作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在知名的TED演說提到,能夠促使人起身行動的是「為什麼」這項提問,因為「為什麼」這個大哉問直指人的身份認同以及內心最深層的驅動力。

學習動機可以自己找出來

《學得更好》這本書有提到一個概念叫做「學習塑造」。

我們可以利用自我反思,來發掘出自己的學習動機。

在剛開始接觸一個領域,你可以不斷自問自答:這跟你有什麼關係?我為什麼要學這個?來找出價值感、建立初步關聯性。

利用追問來釐清學習動機,除了可以幫助學習,也可以幫助你「不學習」。

為什麼說是不學習呢?因為學習有成本,你開始學一樣東西,勢必得投入時間、精力、金錢。

如果你壓根就沒興趣、甚至厭惡這件事,或者你評估之後覺得,學這項知識技術,對現在的自己實在沒有幫助,那麼果斷地放棄,甚至不要開始,都是明智的選擇。

畢竟時間精力甚至金錢都有限,人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學。學習是耗費資源的一件事,如果你不是身家厚實的人,就得把有限資源花在刀口上。

那也許有人會問: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而且我怎麼知道我會想學這個東西?尤其自己還沒接觸過的領域?

我的判斷準則很簡單,從以下方面開始著手:自己的痛點或感興趣的領域、本身專業能力的領域、與專業能力相關、向外延伸的領域。

對於自己原本就感興趣的領域,這方面就沒什麼好說的,儘管投注心力去學習、研究。

自己感興趣,代表你有動機不斷優化、成長,在許多領域,不是你卯起勁來燃燒個一兩天就看得到成果,有價值的成果都來自於長期耕耘的積累與醞釀。

所以能夠及早投入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是一件幸運的事,我相信不少人都希望能夠在自己的天賦熱情當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遠離違反心性的工作所帶來的內耗。

提升自己本行的專業水準,這也沒什麼好說,本來就是身為專業人士的基本素養。

而有些人在自己的老本行待太久,想提升自己但想不到方向時,就可以嘗試從自己的本業出發,往外延伸。

例如我從之前戰術執法工作中的訓練,開始鑽研肌力與體能訓練的技術,後來開始對學習與個人成長的領域感興趣,而開始研究心理學與行為科學。

關於這點也許會有人打槍說:我就是對現在做的事沒興趣,只是為了餬口飯吃罷了。

若是對一個領域,還不到厭惡的程度(厭惡的話也沒什麼好說的,塊陶,因為留下來你也沒有進步的動力,沒有進步也只是等著被AI取代),你可以嘗試讓自己喜歡上這項專業。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我看過談熱情相關的書後發現,追求熱情這個說法,其實暗藏著一個陷阱。

這個陷阱會讓人相信,熱情是一種一見鐘情的感覺,這會導致一個問題:人不斷地追求這種虛無飄渺的感覺,不斷更換領域而非嘗試在一個領域深耕。

探索自己的天賦熱情本身沒問題,問題在於世上的領域何其多,人的時間生命有限,尤其是健康與精力充沛的年輕歲月。

嘗試完世上的所有領域後,再來評估自己想幹哪一行,這感覺不太現實。

當然市面上許多專業方法與檢測工具,可以協助一個人收斂自己的天賦熱情方向,這會是一個有效幫助自己的方式。

而學界對熱情的研究認為,熱情的產生是在一個領域持續深耕、做出成果之後,藉由成就感培養出來的。

有些時候,我們並非學每件事情都完全是出於自願的。

例如從小沒問過你意願的義務教育,或是在職場中碰上突然冒出來,必須掌握的新技術,甚至於你在生活中面臨的狀況,像是獨自離家生活、生病、意外等等。

面對生活層出不窮的難題,很多事我們都必須從0開始獨自摸索。

就算得被迫開始,我們還是可以找到積極理由來建立價值感,提升自己的學習動機。(待續)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