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領導:馬提斯從戰場與戰略規劃養成的管理學》讀後感:領導,就是把團隊跟團隊目標放在心上

by 江森
leadership

為什麼會想讀這本書?

這是一本相當厚實的磚頭書,多虧電子閱讀器,讓我可以忽略實體書逼人的份量感。但要耐著性子讀完這般精實的書籍,確實是個不小挑戰。

多虧一位我相當敬重的前輩大力推薦本書,我才有機會一窺馬提斯將軍的領導智慧,以及其精彩的軍旅生涯。

作者有個響亮的外號:瘋狗(Mad Dog),這讓我相當好奇,有這樣名聲在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物?還有他所談的領導是怎麼一回事?

作者是誰?

本書作者詹姆士·諾曼·「吉姆」·馬提斯James Norman “Jim” Mattis。在川普總統任內,為美國第26任國防部長。軍旅生涯起於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基層士兵,一路到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將,並擔任過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軍轉型司令部最高司令。

作者曾任美軍的最高層軍官,他的升遷,是以真槍實彈的戰場資歷為基礎,不僅僅是年資,再加上他的名聲頗盛。這使感到我好奇,他的戰場經歷,以及他是如何成為一位擁有如此聲望的將領?

據馬提斯將軍在書中自述,他時常因為軍事上的決策,多次與上級「據理力爭」,即便他成為高階將領也相當重視與基層官兵的交流。

由於他不拘泥於常規的指揮與領導風格,為此同僚給他取了「瘋狗」的外號。

領導力就是影響他人的能力

領導是什麼呢?首先領導一定會對他人產生影響。

因為你負責一個團隊,並肩負起達成團隊目標的責任。所以說,你帶的團隊成員,能否發自內心合作,將會影響團隊的運作效能。

因此領導的第一步,就是先獲得團隊成員的信任,以信任為基礎的互動,是全心全意的合作,而非只是表面上的配合。

這跟階級或職位頭銜的壓迫,所換來的陰奉陽違是兩碼事。

建立信任的前提在於,領導者必須讓團隊成員有感。有感什麼呢?有感你有把他們放在心上。

馬提斯將軍在書中提到:關懷為領導的基礎之一。

從基層到指揮官,即便他離開前線,也總時不時到第一線與弟兄們接觸、交流。他舉小羅斯福總統的說法:「沒人在意你懂多少東西,直到他們了解你有多關心他們為止。」(看作者在書中的描述,顯然跟我以前遇到,所謂的「慰勤」是兩碼子事)

無獨有偶,《如何讓人信任你》這本書的作者也曾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軍官,他自述在軍中被同袍修理過後,才了解這個道理。

當時為駐地的就寢時間,一群同樣為軍官的同僚躡手躡腳來到他的床鋪,並把他連同睡袋及床鋪綑綁成一包後,丟到營區內的轟炸訓練場。

作者在戶外餵了一夜的蚊子,直到第二天,他才搞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有人跑來偷偷告訴他,原來同袍中有個弟兄剛新婚,在他們單位的默契是,家裡有婚喪喜慶的人,可以不照規定,優先排假,但是「擇善固執」的作者卻跑去跟長官打小報告,於是長官便斥責了那位違反排假規定的好丈夫。

最後作者才明白,他的行為破壞了團隊的信任與默契。規定很重要沒錯,但是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中,只有團隊合作能增加最大的生存機會,其他成員在乎的,可不只是你平常有多遵守規定,而是你有多值得信賴。

作者的反思令我印象深刻:「那個人告訴我,我沒有想過我新婚同袍的需要,而如果我以為我們訓練的終極目標是成為遊戲場的孩子王,我就不會是那種能讓海軍陸戰隊員跟著出生入死的軍官。」

我沒有軍旅生活的經歷,也沒有戰場經驗,但我對同袍間信任感有賴於平時培養這一點,深有體會。

在戰術執法單位7年多的時光,我曾出入過無數次的街頭現場,跟著隊上的前輩、同僚,經歷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勤務。

戰術單位勤務的高風險性,確實有過驚心膽跳的時刻。

畢竟在不知道子彈會不會飛出來的執法現場,當你義無反顧走在前頭時,你也必須相信身後的隊友會做好屬於他的工作,並且在必要時為你提供掩護。

好的領導者就像個好教練

在管理學的領域,提到管理團隊的概念時,大多不約而同地提到:「好主管就像個好教練」。

馬提斯將軍亦在書中提及:「不分階級或職業,我相信所有的領導者在本質上就應該像個教練。對我而言,『球員—教練』正恰如其分地形容一個戰場指揮官,或是任何一個真正在領導的角色。」

在一個球隊中,身手最厲害大多不是教練本人,尤其是職業球隊。既然教練不是最厲害的,那他的價值何在?

教練的價值在於,他知道該怎麼幫助選手發揮潛能;他知道該如何協調團隊、激發出一加一遠大於二的合作力量;他知道該如何帶領團隊攻略比賽,達成目標、贏得勝利。

團隊之所以會存在,一定是有個目標需要達成,就像球隊存在的意義是贏得比賽,而軍事團隊存在的目的就是完成任務,達成使命。

教練不必比團隊成員的本事還行,他只要知道該怎麼讓團隊充分發揮,最後達成團隊目標,那他就會是個稱職的教練。

在戰術執法單位,我所見識過的領導

在我的警職生涯中,曾有幸跟隨過幾位就像好教練一般的領導者,即便我現已離開,我至今仍相當尊敬這樣的前輩。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位,就如同前述的特質,他發自內心關懷所帶領的團隊成員,他知道如何讓團隊成員發揮潛能,他也了解如何讓任務順利完成。

當隊上的舉辦文康活動時,他會提醒我們隊員,務必帶家人一起參與,他相信家人的支持,是讓隊員們得以無後顧之憂,充分投入工作的原動力。

當勤務告一段落,他會催促我們早點回家陪伴家人,他自己卻是在退勤時間已過,仍留在駐地,操心著隊上的大小事。交接班時刻,我有時會發現,當隊員們都已早早下班回家,他才緩緩步出辦公室。

雖然當我們疏忽犯錯的時候,他教訓起隊員也沒在客氣,即便偶有怨言,但我們仍然相當尊敬他。(或者說,至少我們小隊)

就如同馬提斯將軍在書中提到的:「當你的官兵知道你關心他們之後,你才能在他們表現不佳時率直地批評。他們雖然年輕,但卻是自願加入陸戰隊的,所以你無須刻意遷就他們,這些人清楚自己不是在保險公司上班。而你的批評必須誠懇,目的在於去除他們不好的行為,但別損傷其人格。」

領導效能的關鍵在於明確的指揮官企圖

帶領團隊,並不是鉅細靡遺地交代每一個工作事項、指示每一個任務細節,而是將「指揮官的企圖」傳達給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

專業工作者在面對任務時,不一定會得到明確的交代,甚至可能連範圍、細節都有不少模糊、曖昧的成分,但清楚的目標與方向不容妥協。領導者必須將這樣的「指揮官意圖」傳達下去。

指揮官的企圖(Commander’s Intent)是一九八零年代,美國軍方為了優化軍事行動的計畫過程,在指揮體系中導入的觀念。

這個概念指的是,指揮階層在下達命令或交辦任務時,僅明定任務目標,以及期望達成的最終狀態。至於完成任務的具體細節、規劃,以及該如何達成任務目標,則是下屬團隊需要煩惱的事。

「你不是管控下級指揮官的每一步行動,而是在明確敘述完指揮官企圖後,便交由他們去主動發揮。」馬提斯將軍在書中說道。

指揮官的企圖這個概念,我覺得不僅適用於軍隊,只要是以團隊進行的活動,都適用這個概念。

能夠被招攬進團隊的成員,一定是他的聰明才智跟主動性受到肯定,而不是需要領導者隨時盯著他,還得手把手帶著做。那樣子的團隊,領導者會先累垮,這樣的團隊運作效率,還不如自己單打獨鬥。

而且把任務中的每一項工作都交代清楚,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切實際的事,因為世事難料,再怎麼神通廣大的領導者也無法預知未來。馬提斯將軍也在書裡如此強調:「鉅細靡遺的命令背後最大的弱點在於,不可能預測到所有的未知狀況,而且還會讓部屬喪失主動性、扼殺其積極性,並減緩任務的節奏。」

西點軍校行為科學系系主任湯姆.柯迪茲(Tom Kolditz)也曾說:「我們永遠是那句老話:『計畫碰到敵軍,無不產生變化。』一開始你可能想按照計畫打仗,但敵方也是一個變數。戰場上會發生無法預料的事:天氣變化、關鍵設施遭破壞、敵方的反應出乎意料。很多軍隊吃敗仗是因為他們把所有重心都擺在研擬計畫上,但戰爭開打不過十分鐘,計畫就失效了。」

簡單來說,指揮官的企圖就是給你一個任務的方向,你要怎麼開始,如何抵達終點,全有賴於你的判斷跟決策。

打個比方,這就像是有個任務,交代你從台北前往高雄,至於該怎麼前往你必須自己思考,只要可以如期抵達指定地點就好。

你可以自行規劃路線、選定交通方式,要走海線、山線還是要切西瓜,全交由你決定;要選擇搭大眾運輸或自己開車,操之在你。假如你神通廣大,有辦法用飛的前往,我相信交辦任務的上級也不會反對。

這樣感覺指揮官的企圖,給了任務執行團隊一個相當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但是責任也相對重大,因為任務僅僅只是給予一個方向而已,接下來得靠團隊成員的聰明才智與主動性,尤其是任務過程中遭遇障礙的時候,團隊必須具備獨當一面處理的能力。

就像你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遭遇事故,不論是塞車、路線障礙甚是交通方式失靈,你都得想辦法解決、排除,這就是指揮官的企圖所說的主動性。

指揮官的企圖除了交辦任務外,領導者還得確保必要的資訊流通。由於指揮官的企圖僅提供方向,如果資訊流通受阻,團隊底下的成員沒有收到必要的資訊,行動便會產生遲滯,甚至心生猜疑。

關於這一點我仍在前單位時,深有所感,在沒辦法得知勤務目標對象的背景、現場狀況、周遭環境等資訊的情況下,能提前做的準備有限,在行動的過程也感到焦躁無力,尤其是在明知交辦任務的一方握有資訊,而不透露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馬提斯將軍依靠三個問題,讓指揮官的企圖得以落實到第一線:「我知道些什麼?誰需要知道這些事?我是否已經告訴過他們?」


戰士勤於習武,但不表示可以疏於腦力的鍛鍊與知識的積累

作者雖是軍人出身,數度在戰場出生入死,但即便身為鐵錚錚的剽悍戰士,他也強調:強健的體魄與智慧的積累,兩者之間並不衝突。

馬提斯將軍自己本身博覽群書,也鼓勵底下官兵培養閱讀習慣,甚至還為部屬開立書單。

他在書中說過:「任何指揮官敢自稱『忙到沒空讀書』的話,那就只能承受弟兄被裝進屍袋的這種痛苦的方式學到教訓。在戰鬥中無能的後果是決定性的,歷史也告訴我們,天底下其實沒有什麼新鮮事。」

持續學習,主動更新自己的腦袋,可以避開不必要的坑跟繞遠路,這確實是相當值得的投資。

在這個變化速度快到可怕的時代,沒有養成平時主動學習新知的習慣,那恐怕得付出一些代價:你明明識字,在這個年頭卻感覺像個文盲,因為你的周遭早已變得不再是你熟悉的模樣,你卻只能不得要領地瞎碰瞎晃。

在平時,無知頂多帶來生活上的一些挫折,但在戰場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研究歷史,並且深入研究幾場戰役,從他人的錯誤當中學習,絕對比讓子弟兵被送進裝屍袋來得聰明。」雖然馬提斯將軍話說得重,但其實相當中肯:「戰場對於犯錯是毫不存有憐憫之心。」

學習有許多的管道,你可以自行嘗試摸索,或是吸取他人經驗,而閱讀是其中CP值最高的一種。

科普作家萬維鋼先生曾說過,提升智識(智慧與見識),最好的方法是「親身參與」,最快的方法是閱讀。

我認為僅仰賴自行嘗試、摸索而來的親身經歷,可能會有效率的問題:自己繞了老遠的路,卻發現別人早就把輪子造出來了。忙了大半天只是來到別人的起點,其他有識之士則是從這個起點開始衝刺,這代價輕則心酸,重一點可能就如馬提斯將軍所說的,你會付出血淚的教訓。

而吸取他人經驗的學習,分成兩種:跟在大師身邊學習以及閱讀大師的著作。閱讀的優勢在於,它是學習成本最低的管道之一,因為大師不見得願意花時間跟精力帶你,你也不見得有機會或管道認識大師。

每本書都是作者人生經歷的濃縮,寫一本書可能要花作者上大量的時間精力,你只需要幾個小時、幾天,頂多幾週的空檔,就能過完一個人生命經歷中的精華時刻,就成本與效益來說,CP值真的相當高。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隨身帶著一個電子閱讀器,百來本藏書卻只比手機一些。它我度過許多時光,尤其是在煩悶與苦惱的時候。

即便是出勤務,在不妨礙任務遂行的前提下,我也盡可能在勤務的空檔中,帶著它翻個幾頁。

馬提斯將軍如此推崇閱讀:「閱讀其實能為人生面臨的困境提供指引。藉由這種回溯到過去的方式,增進了我對於當下的把握。」

過往的文字不只是老掉牙的故事,而是未來的指引。

歷史教訓幫助馬提斯將軍,在戰場的混亂局勢裡的穩住領導,指揮若定。我則是受益於心理學與運動科學的知識。

這兩個領域的知識都讓我了解,如何有效運用自己的心靈與身體,大大幫助了我的戰術執法生涯,受益至今。

閱讀也是改變我生命的力量,書籍的連結是超越時空的,這讓我得以結識許多厲害的作者,即便我們素昧平生。

最後,知識與技術最大的價值在於實踐,馬提斯將軍在書中引用亞里斯多德的話:「『無論我們學著做什麼,都是以實做的方式才能學會,』亞里斯多德寫道:『舉例來說,人們是因為動手搭建而成為建築工;實際彈奏豎琴而成為豎琴家。同樣的道理,通過正義的行為,我們變得正義;學習自我控制,我們變得能夠控制自我;做出勇敢的行為,我們變得勇敢。』」

如同戰術人員本身的技術學養,再怎麼樣研究書本(或任何載體記述),缺少了實踐的基礎,只會淪為紙上談兵。

永不停止的學習與實踐,不論在任何領域,都是身為專業人士應有的素養與態度。

最後,懷念起在桀驁不馴小隊的日子

領導到頭來,就是把團隊與團隊目標放在心上,這讓我想起以前教官時不時耳提面命的:「不要只顧自己,要考慮整個隊。」

雖然這是一本談領導方法的書,但看著馬提斯將軍在書中,談起自己的軍旅生活:「我選擇在這些戰士當中安身立命,是被士兵們那種桀驁不馴,精力旺盛且毫無顧忌的精神所吸引。我喜歡和基層待在一起,從他們那種具傳染性,通常還有些尖銳的熱心裡,獲得繼續向前的動力。我們都是自願從軍的人,不會將愛國主義掛在嘴邊,而是將其徹底內化。其實多數人並不是為了國家才加入部隊,也很少覺得在準備戰爭之際,全國上下曾團結一心支持我們。大伙主要依賴的是對彼此的認同。單位內處於一種像作者費茲傑羅稱為『在放浪的享樂當中,有機會一瞥他人內心』的狀態。」

這讓我回想起在戰術執法單位任職時的種種。

在我們這個圈子,會選擇來到戰術單位的大多數成員,都是心懷熱忱,骨子裡有著不服輸的挑戰精神。當初旁人揶揄是自找罪受,現在看來卻可以一笑置之的那些日子:

在烈日下的地形地物訓練,舔著流到嘴裡汗水,匍匐聞著泥土味的日子;高樓攀降明明腿軟,卻還是硬著頭皮跳的日子;蜷縮在偵防車內待命的日子;穿著早已被汗水浸濕的防彈背心與頭盔,背著長短槍,舉著盾牌,穿梭在一個又一個勤務現場的日子;在突入的門前,手不止不住地顫抖,卻還是死命地抓緊破門槌的日子;在靶場吸著刺鼻的火藥味,以及快被槍聲弄到職業傷害的日子;以及與隊上的兄弟們打屁瞎扯、講幹話的日子。

雖然是已不復返的時光,卻是我人生中的貴重資產。

最後,即便作者已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並且來到軍方的最頂層職位,但我仍能在他的字裡行間,感受到自豪中透露出的一絲無力感,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縱使最後升遷至高階後,我做了額外的努力,以便和部隊中那些表現不凡,敢於逼近並摧毀敵人的官兵保持接觸。這種精神上的連結建立在我的記憶裡,那些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願意走進敵人的雷區,或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必爭之地巡邏。在我努力平衡風險並避免在戰術和行動層面上拿他們的生命做賭注時,這種聯繫是至關重要的。但以說服力爭辯反對實施戰略性豪賭方面,我卻輸多勝少。」

可能是身為軍人的使命感,讓他可以頂住戰場的殘酷,與詭譎的政治角力包夾,堅持擔起重任,也許就是這樣的意志力,造就馬提斯將軍的領導魅力吧。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