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為了什麼而工作呢?為了夢想?為了使命?為了遠大的抱負與志向?我相信更多人的答案應該是,為了「生活」所以不得不。
確實,工作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謀生」,人作為生物為了活下來所進行的必要活動。這跟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為了生存所展現出的各種行為(例如覓食)相同。
雖然人類的工作行為,非常多樣且複雜,但是從生物的角度來看,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差別。
所以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畜」這個詞開始流行起來。為了生活奔波,甚至焦頭爛額的人們,開始自嘲起自己「不得不」的忙碌,認為這跟動物的本能求生行為沒什麼兩樣。
甚至還更加不堪,野生動物至少是自由自在地生活,被豢養的牲畜雖然免除了野外的生存壓力,但代價是終生的自由,以及無止盡地被榨取經濟價值。
這樣看來,除非家裡財力充足,能夠讓人在這個資本社會中,減輕甚至免除謀生壓力,不然為生計煩惱、為工作所困似乎是無以迴避的難題。
最近相當熱門的「內捲」議題,我看過一位作家解析說:內捲其實就是有限價值下的過度複雜化。
你做的事情越來越困難、越來越消耗心力,但是得到的回報卻差強人意。
連你的老闆客戶都覺得你的工作成果很雞肋,你也認為得到的報償不值得如此消耗,這還真是一個難解的困局。
我在Youtube上看到有則影片也談到內捲,這位Youtuber的說法還蠻有趣的,他提到:內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就像一種沒有盡頭的逃命。
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被耳提面命,為了所謂的更好未來,拼命地「捲」成績、「捲」學歷,進入社會之後,就改成拼命地「捲」績效、「捲」升遷、「捲」工作成果,連停下來喘息的空檔都沒有。
深怕一有鬆懈就會落後,一時的落後就是萬劫不復的開始,接下來就難以翻身。
這樣子竭力避免不良「後果」的方式,來驅動自己的拼命,從某方面來看確實像是在逃命,而且還沒有終點。
那部影片還用前陣子相當熱門的吃雞遊戲來類比。
玩家們進入遊戲競技的場地後(通常是一座孤島),就開始收集武器、資源,互相廝殺,生存到最後的那個人或那組隊伍就算勝利。
這場生存淘汰賽進行一段時間後,會在場地中隨機開始投放毒氣圈,或是致命輻射圈,反正就是一個導致遊戲角色死亡的範圍,而這個範圍會隨時間逐漸擴大,直到遊戲尾聲會擴及全場。玩家們必須在互相求生的同時,逃離毒氣圈。
從求學乃至職場上的競爭就像吃雞遊戲,人們受到恐懼驅動的努力,就像在逃離毒氣圈,努力的說法感覺起來很勵志,但是沒有盡頭的拼命,這種行為就跟逃命沒有兩樣。
逃命是為了遠離像天災、戰爭那樣的危險情境,為了逃命而工作感覺好像哪裡怪怪的?
在這樣一個知識、技術水準如此高的時代,甚至於大學學歷成為基本標配,那為什麼會有許多人逃命般地工作呢?
為什麼會找上職涯諮詢?
遇見陳韋丞老師,是我在Google職涯諮詢的相關資訊時,無意間發現《主人思維》這本書,進而認識職游,以及韋丞老師的職涯諮詢。
當時我的工作狀況有些微妙,對於在戰術執法單位任職,我是感到自豪的。
但是這個體制對於這項專業,似乎並不怎麼重視。
想利用積累至今的專業技術,在公務機關有所發展,看來望去,只有進行無關戰術專業技能的行政考試,才有繼續發展的機會,即便我所累積的專業技能是公務體系栽培的。
但是我對於公職行政考試的八股內容,實在毫無興趣,而且這與我一直以來的積累與鑽研的方向相悖。
向外看,由於我們這個單位的專業屬性非常特殊,想利用所學轉換跑道卻有些尷尬。
我突然意識到,我的選擇有限,即便我對這個領域有熱情,也想繼續磨練累積至今的技能,但前方的路似乎越來越窄…
曾有人說過:「工作就是為了生活,不要那麼多內心戲」,
但是當一個人的自我認同遭到漠視,所處的環境也不鼓勵個人發揮時,內耗無以避免地就會發生,並開始侵蝕一個人。
「主人掌握命運、僕人接受安排」
以資本主義的社會觀點來看,符合現實需求的東西才會有價值。
在市場上,或者該說,這個社會之所以產生出某項工作或職缺,一定是出現相對應的需求或問題,尚未得到滿足或解決。
當一個人能夠貢獻的東西「對焦」到社會上的需求缺口時,價值就產生了,人便開始工作。
但只有效益高過成本時,才會有價值剩餘,不然就是入不敷出,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當一項工作不斷讓人內耗,代表這個人的工作成本不斷上升,當工作收入無法彌補工作成本時,勢必會產生另一種形式的入不敷出。
人人都知道殺頭的生意有人做,但入不敷出的生意將無以為繼。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生意,生活也是。
當然,身邊的人曾勸過我說工作就只是餬口而已,不要想這麼多有的沒的。我不知道這類自認善意的規勸有多少價值,至少沒辦法解決我遭遇的困境。
即便我有辦法穿梭在高壓高風險的執法現場,也無力阻止自己的內耗持續發生,最後我只能求助專業。
韋丞老師的《主人思維》提到人生三角形概念,由工作觀、價值觀、人生觀所組成的人生三角形,它可以協助你,檢視自己的職場角色與你內心的契合度。
我之後了解到人可以為任何事付出努力,但過度耗損是不切實際的,就像虧本生意的結局是無以為繼一樣。
你的職場角色勢必不能一直衝突到你的人生三角形,不然過度耗損的結局就是消耗殆盡。
那什麼是主人思維呢?老師在書中給的解釋是:「能夠肯定並發揮自己的優勢、理解並接納自己的劣勢和能力局限,理解現實卻依然擁有積極的希望。」
這就是一種「務實樂觀」的態度。保有樂觀才有繼續前進的動力,務實則是確保這份動力能發揮最大功效,不會隨意浪費。
我在警界打滾了一段時間後的體悟是:環境對人的影響力是壓倒性的。環境改變一個人輕而易舉,但是個人在面對影響自己的環境,能施力的地方卻相當有限。
在社會上有辦法呼風喚雨、喊水會結凍的人,只不過是少數中的少數、特例中的特例。
大多數的你我都是人在江湖身不己。
人雖然很難改變環境,但是卻可以透過微調生活模式來找出人生的施力點。
就像《原子習慣》與《複利效應》這兩本書不約而同地提到的一種思維:生活上持續地微小改善,將會累積成巨大的成果。
但是在開始累積改變的力量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處境、理解自己,並保護好自己的生命能量與動力。
每個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課
理解處境與理解自己,是每個人一生最重要,也可能會是持續一輩子的功課,為什麼呢?
韋丞老師在《主人思維》裡有提到:「多數公司通常不會在意你想要發展的專業方向。」、「不論是無心或條件不允許,我們本人才是最終的受益者或受害者。如果自己沒有主動規劃,就無法預測工作會把我們帶到哪裡。」
這感覺很現實,但其實是人之常情。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最關心,每個人都忙著過自己的日子,事業是如此,生活亦是。
但我們為了生活忙碌,卻鮮少刻意檢視自己的忙碌,會把我們帶到何處,只是任由工作與日常瑣事把我們沖走。
只有自己能為自己負責,就像公司的盈虧是負責人承擔,我們人生的成果,只有自己可以承擔。
「被動反應就只是僕人,開始自發行動才是主人」
領導與管理大師,《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曾說過:「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有個空隙,讓我們有權選擇如何回應,而我們的回應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從小我們就習慣於這個社會的期待跟價值灌輸,根本沒人教過我們要去質疑這些,遑論思考。
這些外界來的刺激若是沒有思考過,就直覺地反應——無論是全盤接受或者一味排斥——我們就很難真正為自己的作主,成為自己的主人。
自己作主聽起來很美好、很自由,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但自由代表你要完全背起自己的責任,順著社會主流期成長的人,可能難以體會這份重擔。
一旦偏離社會主流期待,外界勢必會投來的異樣眼光與壓力。
人是社會性動物,在意他人的眼光是寫在我們基因之中的天性,只有少數人可以做到無視外界壓力地特立獨行。
再來是風險,遠離主流,代表你走的是一條鮮少有人走過的路,前方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
主流之所以成為主流,是因為這條路在過去不斷被驗證可行。
很多人嚮往自由,卻鮮少人真正理解自由的代價。
成為主人,拿回了自己的主導權,這表示你必須扛起思考的重擔,為自己路上遇到的每個問題下判斷、作決策。
真正的思考是辛苦的,所以有位企業創辦人曾這麼說過:「大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去做任何事。」
主人層級的思考,不是像「晚餐要吃什麼」、「等等要先去買生活用品還是先去銀行辦事」這種層次的決定。
而是必須盡可能考量自身條件與外界狀況,不斷地發想解決方案、權衡各個選項,並按照現實情況的反饋滾動調整,在評估、決定、執行、最後承擔結果,這樣不斷循環。
這個的過程會一直反覆出現,不會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所謂的終點,你必須一直為自己作主。
有人可能會說:這跟前面提的逃命不就一樣嗎?
我認為還是有差別的,雖然得付出代價,但至少你是為自己期望的樣子努力生活,而不是他人期望的樣子。
可能會有人覺得順著社會期待有什麼不好?不但穩定,風險也低,甚至質疑,所謂的走出自己的人生的案例,難道不是倖存者偏差?
如果傳統主流的道路一直都可行,報酬也穩定,確實沒什麼太大的問題。
問題在於這條路未來是否都能一直行得通,從最近的社會變遷氛圍來看,像是近來AI的崛起、產業的趨勢消長以及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都讓我覺得傳統保守的職場選擇,風險不斷在升高。
過去可行的路,在未來未必是康莊大道,思想家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在其著作《黑天鵝》中的火雞寓言是這麼說的:火雞相信飼主會一直提供良好的食宿,牠的信心隨著每天的穩定飼料,與日俱增,直到感恩節的前一天。
「黑天鵝」指的是一種前所未見的巨變,過往的案例經驗不再適用。
隨著社會變遷,過往安穩的選擇可能不復以往,以我的公職經驗來說,現在的社會氛圍讓公職人員面對的挑戰與變動增加,你說有挑戰性的工作不好嗎?看人吧,但你從「安穩」的心態來走這條路,我只能說這可能會跟你的想像有很大的出入。
而另一個問題在於,許多人開始對傳統的社會框架出現不適應,過往的職業藍圖、社會角色樣板,讓身心問題在現代社會不斷蔓延。
雖然沒有嚴謹的數據,但以我個人親身經歷而言,我所待過的公務體系就有不少同事有心理問題。另外,雖然沒有在我身邊發生過,但這個體系中的同仁自殺新聞,時有所聞。
「工作應該要為了生活服務,不要讓工作綁架你的生活」韋丞老師在書中這麼提到。既然是謀生,難免會有現實考量,但為了工作而賠上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那這樣的代價就現實而言,是不是不太划算呢?
我意識到自己的狀況後,發現自己面臨的困境可能難以獨自解決,因此,就像現場狀況的危機升級,巡警聯絡戰術單位一樣,我找上專業協助。
職涯諮詢,與《主人思維》協助我了解自身的狀況,讓我對「如何發揮自己的可能性」開始有了頭緒。
每個人一生最大的功課就是了解自己與自己身處的這個世界。
韋丞老師協助我更加了解自己,我才能找回自己作主的思考力量。
順著社會主流期待推著走,雖然可以讓你免去一大堆需要自己考慮與判斷的抉擇,但這之後的人生可能難以符合自己的期待。
自己作主的「主人思維」,雖然是一條辛苦而且伴隨著一定風險的道路,但就像肌力鍛鍊一樣,你的思維將會得到鍛鍊的機會,這會讓你更加適應未來的變動,更重要的是,你能開始作主將人生打造成你想要的樣子。
成為主人的路,雖然不是一條輕鬆的路,但理解自己與環境,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適應,這才是讓人生走得更踏實安穩的方式。
也許你「想做什麼」未來還不是很明朗,也不知道這條路行不行得通。
但持續地思考與行動,才能讓自己保有主導權,就像韋丞老師在書中說的:「不是先看到路才開始,你要先開始才會看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