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一定是壞事嗎?《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2》讀後感

by 江森

身為在體制長大的小孩,我從小就很認份,順著義務教育的軌道,隨著年齡往上爬,在踏入職場時,還是聽從父母的「強烈建議」,選了看似最保險的公職。完全就是一個依附體制、順從規則成長的模板案例。

但是我心中的反叛種子,反而在循規蹈矩的體制中萌芽。我最後還是選擇離開了公職。

當然選擇沒有對錯,每種選擇都有當下的考量,每個人的條件與狀況都不同,有人喜歡這樣穩定的生活,有人需要這樣的穩定生活。這沒有不好,也不分對錯。

只是在夜深人靜的時,我不禁會想,難道這我輩子就是這樣了嗎?職場才開了頭,就能看見自己的結局,雖然不會有什麼偏差與大風大浪,但是也不會有顯著的突破與可能性了,這樣的生涯劇本,有什麼意思?

在而立之年,回顧我一路走來的人生足跡,彷彿工廠生產線一般地成長軌跡,一站一站地裝配的產品,最後就是一個去稜劃角,跟別的量產品毫無二致,就這樣送到市場上。叛逆、造反等等的想法,跟我這個量產品絲毫搭不上邊。我甚至有些後悔,在最沒有包袱的年紀,完全地循規蹈矩,沒有充分地探索自我的特色與能耐,這不是挺浪費人生只有一回的青春嗎?

有人會認為叛逆等於造反,是不可縱容和鼓勵的行為,但是華頓商學院的亞當‧格蘭特教授要來告訴你,叛逆不一定是壞事。反叛甚至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這本書讓我了解,要開創新局,勢必帶有叛逆的成分,因為你必須質疑現有的規則。所謂的創新就是打造出現在沒有的東西,不然怎麼會叫創新?既然要打造出前所未見的東西,現有的規則恐怕幫不上忙。書中提及許多叛逆的故事與研究,相當具有啟發性。看完本書後,我發覺叛逆不是壞事,而是推動世界前進的力量。

劃時代的發明與創新,在規則與體制內是很少見的,畢竟這些東西的出現,讓原來存在的規則,顯得不合時宜。這不是所有人都樂見的情況,甚至被視為驚世駭俗,因此會被體制所排斥也就不意外了。

我後來明白,我的性格中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叛逆傾向,可能跟我想討好他人有關,格蘭特教授在書中提到:「研究顯示,最具有創造力的孩童最難成為老師的寵兒。在一項研究中,小學老師列出他們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學生,然後在一張性格特徵表上評估這兩組學生。最不討老師喜歡的學生是那些自己訂出規則、不遵從主流的孩子。老師往往歧視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學生,替他們貼上喜歡惹事的標籤。因此許多孩子迅速學會配合課程,把原創的想法留在心裡。用耶魯教授威廉 · 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的話來說,他們成為世上最優秀的綿羊。」開創者不討好他人,也不順應他人的規則,他們質疑規則,甚至想建立自己的規則。

我在前頭一直吹捧叛逆的好處,現在要來平衡一下。叛逆是不滿足於現狀,覺得可以更好,而非一味唱反調、為反對而反對。而且不是所有的叛逆都是好主意,格蘭特教授在書中提到:「通往原創性的最大障礙並不在於點子的形成,而在於點子的挑選。」人每天都會在腦中閃過有無數的思緒與想法,其中大部分都是毫無價值的垃圾,但是偶爾會有黃金出現,你必須過濾大部分的垃圾念頭,找出黃金並留住它。

熟悉規則讓人變得優秀,但是打破現有規則,並創造新的規則的人成就不凡。如果你想知道叛逆的好處、創新是怎麼一回事、點子是怎麼煉成的,務必來看看這本《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2》。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