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思考呢?我想你肯定會覺得,這是什麼鳥問題?思考不就是讓腦袋動起來想事情嗎?舉凡進修學習、處理工作,甚至規劃出遊到決定晚餐要吃什麼等等,我們不是平常就會在腦袋裡思考這些事嗎?思考這種人人皆具備的能力,有什麼值得探究之處呢?
這本《在大腦外思考:各領域專家如何運用身體、環境、人際關係,打破只靠大腦思考、決策、學習、記憶的侷限》(以下簡稱《大腦外思考》)將顛覆你以往對於運用腦袋思考的認知。
在求學的時候,總會遇到一種人,他們不只學業好,人緣佳,運動能力也出色,我原本以為這類人是天縱英才。看完了《大腦外思考》,我才知道這些能力原來是相輔相成。
心智能力的提升,並不是把知識全塞進大腦就好。
一句話濃縮我對《在大腦外思考》的理解:思考這回事,不僅只是一個人抱著腦袋煩惱。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思考難道不是我們在自己的頭殼裡折騰、翻攪,脅迫腦細胞交出想法的過程嗎?
要長知識,靠的是我們與外界的交流互動。
本是作者安妮‧墨菲‧保羅(Annie Murphy Paul)是一位科普作家,作者彙集許多專家對於腦部與認知的研究,寫成本書。全書收錄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與故事案例,刷新人們對於如何運用腦袋、產生點子的觀念。
隨著人工智慧、萬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革新,資訊更迭不斷地加速。面對資訊大噴發的時代,《大腦外思考》是人人必備的心智運用指南。大推這本書,我私心將它列為人生必讀系列,又是相見恨晚的一本書。
大腦不是孤島
自人們發現思考與大腦的活動有關以來,探討人類思考的行為時,我們很自然會關注頭髮底下的那一團皺摺。
隨著專家對於腦部研究的進展,學者們發現,大腦的運作會與身體其他部位相連動,甚至進一步延伸至外界。
我們的大腦不是孤島,產生想法並非自給自足的行為,而是與外界交流、互動的過程。
感覺也是心智能力的一部分
你怎麼看待你的感覺呢?我原本以為「感覺」不過是個人的生理反應,不足為外人道,想不到身體產生的感覺能提供非常有價值的資訊。《大腦外思考》的開頭從難以捉摸的「感覺」開始講起。
有的人身體很敏感,對於外界的感受能力很強,能夠察覺細微的風吹草動。在搞清楚外界發生什麼事之前,身體就會先發出訊號,像是心跳加速、出汗等等,你的身體嘗試對你說:現在情況「不太對勁」。
這類來自身體的聲音,書中稱之為「內感受」。
書中提到金融交易員的研究案例,學者發現,傑出的金融交易員績效勝過同儕,不僅是仰賴專業知識,他們獲利的關鍵在於敏銳的身體內感受。
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中,理性分析還沒搞清楚頭緒前,身體就會發出訊號。專家發現績效傑出的交易員善於捕捉身體發出的訊號,例如心跳,書中指出內感受敏銳的人,能夠在手不摸胸的情況下感受到心臟的跳動。
內感受凌駕於理性分析的可能原因在於,外界的情況複雜,資訊量過於龐大,我們的意識會因無法負荷,而把不相關的資訊過濾掉。不歸理性分析所管的潛意識——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意識的後台——仍然持續在我們的意識之外分析這些資訊,用快於理性分析的速度得出結論,最後以「內感受」發出訊號。有心理學家稱之為「身體羅盤」,身體的感覺會為指引你的方向。
提升內感受敏銳度的方法
既然內感受這麼受用,我們該如何提升內感受的敏銳度呢?書中提到的方法有情緒標記與正念冥想。
情緒標記指的是當你的情緒出現時,無論它是愉悅或是令人難受,都不要忽略它,而是嘗試用多樣且詳盡的詞彙去描述當下的情緒。例如不要只說生氣,試著分析這個情緒:我現在是什麼情緒?我有多生氣?是不快而已嗎?還是煩躁?甚至是難以壓抑的狂怒?是發生什麼事讓我產生這個情緒?當這個情緒冒出來時,身體有什麼感受?
當你越來越熟練分辨與標示情緒時,你不但能提升捕捉內感受的敏銳度,對情緒的掌控能力也會更好。
再來是正念冥想,正念冥想的代表人物是麻州大學醫學院教授喬‧卡巴金,他在西方大力推廣這個方法。我第一次看到正念冥想時,還以為是打坐念佛之類的儀式。學者研究發現,正念冥想不僅僅是宗教上的儀式,它還有助於穩定情緒,提升對思緒的掌控能力。
正念冥想的訣竅在於察覺自己的感受,首先集中注意力在自身的呼吸,然後在將注意力從腳到頭,依序聚焦在身體的各部位上,辨識身體現在的感受,這就是身體掃描。
剛開始時,你會發現注意力會不時地飄離,分心是大腦的天性,只要發現自己分心了,再重複上述的步驟,有意識地呼吸,再來觀察自己的身體感受,熟練之後就能慢慢延長冥想的時間,減少分心的次數。
以上動作,有助於穩定自己的思緒、提升內感受的敏銳度。而且這些練習幾乎沒有執行的成本,若是能收穫書中所述的成效,簡直太划算了。我認為非常有嘗試的價值。
3 comments
其實就是放慢腳步感受自己的感受,但一般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確實不容易做到這一點。
沒錯,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練習並養成習慣並不容易,簡單的事情反而需要下功夫。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