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外思考》:一本思考力升級指南(二)

by 江森

好動的大腦

窩在狹小的辦公桌電腦前工作的情境,對於白領上班族來說應該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

當你在嘗試解決工作的題難時,你會怎麼做呢?是不是坐在座位上抱頭苦思?

《大腦外思考》一書中提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學者比較兩組醫師觀看X片找出病灶的情形,一組是在座位上坐著觀看X片;另一組則是在跑步機上以散步的速度,邊走邊看X片。結果發現,邊走邊看X片的醫師找出病灶的「檢測率」比較高。

這說明了身體活動牽連著大腦的思考活動。思考不是靜態的行為,我自己在散步或慢跑時,也發現內心很容易浮現各種念頭與自言自語的聲音。想法比坐著或躺著等靜態的時候更常冒出來。

大腦的活動程度會隨著我們身體運動的程度而提高,學者認為,這可能跟演化有關。遠古時代,人類求生仰賴狩獵與採集,尋找食物、追蹤獵物、策劃圍捕等等,這一連串的過程不只是體力活而已,在規劃狩獵行動、判斷狩獵現場當下的情況,大腦可沒閒著。

所以當我們受困於難解的問題,需要靈感來幫助我們破解窘境時,站起來活動筋骨,可以刺激一下腦袋,難題的解方說不定就忽然冒出來了。在最近職場中流行起來的站立式辦公桌,除了改善久坐造成的健康問題外,也符合運動能促進思考的大腦機制。

思考與運動會影響大腦,而人們的活動會隨著場合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樣貌。每個人在生活中,可能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職場、家庭、學校等不同場合,會促使你改變角色與思維來合乎時宜,就像演員在演戲一樣。演戲也是一種結合動作與思考的活動,演員必須融入戲中的情境,進入飾演角色的大腦,套入角色的思考模式。

或許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所謂的戲劇,窩在沙發中追劇。但你可曾想過劇中的演員是如何記下那麼多台詞嗎?一部影集的劇本加起來可能就比你義務教育讀的所有課本還厚。

《大腦外思考》中提到一個關於演員記憶台詞的案例,演員之所以能記下那麼多的台詞,主要是靠著聯想情節相關的「動作」,來回憶起台詞。

在一幕戲中,如果只有靜態的台詞,沒有搭配上動作時,演員較容易忘詞。如果這部戲殺青,劇本的台詞很快就忘光了。反倒是一幕戲的情節若是包含許多動作,即使拍完戲後許久,演員仍能回憶起那一幕的台詞。

上述案例顯示活動與我們的思考密切關係,而我們的身體之中,動作最為靈巧複雜的就屬雙手,雙手不只能促進大腦思考,也具備引導與組織想法的能力。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說話時運用手勢。

有些人在說話時會搭配手勢,《大腦外思考》提到手勢是思想的前緣,手勢的運用除了能夠幫助表達外,也能輔助大腦組織想法。適時地增加手勢運用的頻率,不只能夠活化大腦思考,還有提升表達能力效果。

研究發現手勢與一個人詞彙量有關係,人類在發展出語言來用以描述世間萬物之前,就是先以手勢比劃、指示物件來溝通、表達。

生活中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出現在當我們需要描述數量時,用手指來計算數量是每個人從小就學會運用的技巧。普世通用的十進位系統,聽說也與人類天生就有十根手指相關。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