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變動越來越劇烈的世界,躺平是唯一解嗎?

by 江森

小時候我們被長輩要求讀好書,設法擠進好學校,然後就可以拿到理想工作的門票,接下來,就會有理想人生等著我們。這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普遍論調。但是最近世界的變動,讓人們越來越懷疑,過往有效的規則,是不是越來越行不通?

隨著內捲,成為最近這陣子的熱門詞彙,職場越來越詭譎難測,而且是朝著不樂觀的方向:越來越高的工時、越來越嚴苛的工作要求,越來越少的薪水。

不曉得該說是進步帶來的禮物,還是人類親手創造出自己的對手,讓原本不樂觀的情況雪上加霜。今年年初冒出的ChatGPT看起來是個魔幻般的科技突破,但在許多人眼裡,這可能是全新的威脅。ChatGPT的橫空出世,似乎讓「人工智慧開始宰制人類社會」這個科幻電影中的情節,變得越來越真實。

如此讓我們眼花撩亂、難以招架的環境劇變,升學的階梯教導我們的那一套還管用嗎?身為職場社畜的我們該如何面對?

我在《第一次工作就該懂,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組合被需要的優勢,培養盟友,每次轉換就加分》一書中,發現了可能的解方,就是書中提倡的「創業家思維」。

創業家思維並非提倡人人都該跳出來創業,而是創業家面對變化與風險的方式,是身處瞬息萬變社會中的我們,應該具備的能力。

這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雷德·霍夫曼,是LinkedIn 的創辦人,矽谷的連續創業家,大神級的人物。書中提到對職涯的看法:「為什麼要把職業生涯當成新創企業來經營?因為創業通常是在資訊相對匱乏、時間緊迫、資源受限的條件下做決定,毫無保障或安全措施,必須承擔某種程度的風險。競爭對手不斷在變,市場也在改變,公司的生命週期相當短暫。創業家經營、拉抬公司成長的情境,跟現在每個人經營職業生涯所面臨的情境非常相似。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資訊有限、資源匱乏、競爭激烈,這個世界瞬息萬變,你投注在單一工作的時間正在縮減,這表示你需要隨時調整應變,如果不調整,萬一失敗時,沒人會理你,雇主或政府都不會。」

美國的底特律是曾經有世界汽車之都的美譽,當時的美國的三大汽車製造商:福特、通用、克萊斯勒,是當時的美國企業象徵,就像現在的蘋果、Google、Facebook、亞馬遜一樣。

隨著汽車產業的榮光消逝,底特律市開始陷入困境,失業率攀升,原本熱絡的商家,一間一間拉上鐵門,甚至連帶治安也亮起紅燈。原本人人嚮往的世界之都,象徵美國夢的希望之城,逐漸演變成美國第二危險的城市,令人不勝唏噓。

Reed Hasting説:「世界的變遷通常會讓你措手不及」。他就是Netflix的創辦人,也是讓你訂閱後,追劇停不下來的始作俑者。更是將當時的影視出租龍頭——百視達逼上熄燈局面的功臣(?)。他將這個思維稱作:permanent beta,直譯成永遠的測試版。

我很喜歡這個思維,它代表著人生的可能性。雖然「測試」給人的感覺是不穩定,彷彿走在鋼索上,能不能順利抵達終點還是未定之天。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測試版代表還會有下一代改版,你還有成長的空間,永遠的測試版代表不斷地追求改進。你會在不斷地測試裡發現改善的空間。終點意味著結束,人生只有走到盡頭才算是真正的終點,在這之間的每一天,我們都是在「測試」與「改進」。

書中談到許多故事與案例,彷彿跟著作者拜訪矽谷的各個創業家,向他們請益打造事業的秘方。我這裡分享三個我印象深刻且覺得受用的概念。

首先是在職場闖蕩,最一開始的任務是先檢視自己的條件。書裡提到,每個人都有三個動態拼圖,拼湊出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這三塊拼圖分別是:資產、抱負與價值觀、市場。

資產就是你所具備的籌碼,像是專業技能、背景、資歷、人脈甚至財產等等,就像軍隊打仗要帶上戰場的裝備。職場有時候會像戰場一樣殘酷,你的資產就像你帶上戰場拼搏的裝備,會直接影響你在職場上的生存能力,所以你必須盡可能地確保並累積這項籌碼。

抱負與價值觀會影響你願意在哪些領域深耕。這塊拼圖代表你這個人願意為了什麼而奉獻自己。我聽過一個說法,可以讓你確定自己在做的事,是否符合你心中的抱負與價值觀:當你衣食無虞,不缺錢的情況下,撇除掉吃喝玩樂,你會想做什麼事情?甚至甘願投入一輩子?我自己心中的答案是:閱讀、學習體驗並且在這裡紀錄、分享對人們有幫助的知識。釐清自己的抱負與價值觀,接下來的職涯道路才走得長久。

第三塊拼圖是市場狀況,你擁有才華或是熱情,但還是必須抬起頭來看看,有沒有人需要你所做出來的東西或產出的成果。畢竟,人還是需要謀生,現實的帳單以及柴米油鹽還是會追著你。因此,做出有市場價值的東西,顧及現實才是長久之計。將你的成果放到市場上測試,如果有人需要,而且持續地需要,那我們就可以初步判斷,你的投入具有市場價值。

你可能會覺得這三塊拼圖,你不一定全都有,甚至殘缺不齊,而且在一開始拼出來的樣貌你可能不是很滿意。創業家思維就是推動你設法湊齊這三塊拼圖,雖然沒辦法一次到位,但是不斷地測試與改善,你很有機會拼湊出屬於自己的理想職涯。

第二個觀念是人脈,我對人脈這個詞彙的印象,是功利、蹭好處的感覺,但這本書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角度看待人脈這個概念。人際關係除了個人私交的往來,像是親朋好友外,我們在職場上闖蕩,需要透過建立「專業交情」來穩固我們的職涯發展。

工作因為人們有需求才會產生,企業是一群人覺得合作的利益更大才會成立。所以不論你做何種工作,絕對跟「人」脫離不了關係。你夢寐以求的機會,也是蘊藏在「人」身上。這個機會有可能是生意訂單、商機、職缺或是升遷等等。所以經營好職涯,勢必要經營好人脈。

書中提到的專業交情有兩種:盟友跟弱連結。我們在工作上密切往來與共事的對象,都有機會是你的盟友,例如同事、上司、老闆、客戶甚至競爭對手。有人可能會訝異,上述對象會是盟友嗎?裡頭甚至還有競爭對手?由於人們的職涯變動性越來越高,今日的對手可能成為明日的隊友。在職場上密切往來的人對職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弱連結指的是交情不深的點頭之交,你可能會問:交情不深,那對職涯的影響應該不大吧?可能影響不大,但是那是對舒適圈來說。

研究顯示,大部分的好機會都不是來自於你熟識的人,而是弱連結。這其實不難理解,你熟識的人構成你的同溫層、舒適圈,在舒適圈你很難找到夢寐以求的機會,因為你舒適圈的親友條件都很相似,接收資訊的管道差不多,爭取的東西(升遷、職缺)可能也一樣。因此舒適圈基本上都很穩定,不太會有突破性的機會冒出來。

但是弱連結,也就是你同溫層外的人,他在你的生活圈之外,你會取得不同的資訊,有些異想不到好機會,職缺、商機等等,都可能藏在跟你的生活圈不同的人當中,弱連結就像未開發的金礦。

那該如何建立專業交情呢?書中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請熟人引介,唐突地接近沒有交情的人,很容易引發他人的防備心。我們透過熟人或是朋友的朋友牽線,就能讓對方的防衛心卸下武裝,起碼對你有基本的信任。或是在一些特定的社交場合接觸對方,也能在一定的信任前提下交流,像是讀書會、工作坊、研討會之類的社交場合。

再來就是抱著一顆為他人著想的心。沒有人喜歡被單方面利用,你可能需要這位泛泛之交提供的情報或機會,但是帶著索求的意圖接近交情不深的人,對方只會覺得你勢利而產生反感。因此,取得交情的一個方式是:向對方提出一個有利的方案。

在建立交情的過程中,你找機會給對方好處,並非賄賂,而是強調自己的專業可以在哪些方面幫上對方的忙,並且有機會進一步合作或交換。

我高中的時候,有一堂課叫國防通識,授課的教官,我對他當時說過的話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少一個敵人少一道牆」。打造人脈,開拓你職涯的道路,拆除阻礙你的牆。

第三個觀念是,我們必須有策略地在職涯道路上前進。書中提到,為你的職涯建立一套A+B+Z的計畫。「**無論處於哪個人生階段,讓單一夢想主導你的存在都是不智的」書中如此強調,就像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這雖然這是投資領域的觀念,但是放在職涯規劃也是適用的。**A計畫指的是你的專業所在,你平常在做的工作,或是你專攻的項目。

B計畫就是你感興趣,另外想經營的領域,一個人可以有多個身份角色,職涯的經營不一定只有一個面向,你可以耕耘不同的領域。除了是純粹的興趣嗜好或是實現自我的追求外,有可能人生到了不同的階段,重心轉換,B計畫就取代了A計畫,變成你主要發展的領域,就像轉職或決定創業一樣。

最後是Z計畫,就是逃生計畫,創業家思維雖然強調冒險,但不是有勇無謀地跳入火坑。準備好撤退計畫,就是當A、B方案都行不通,甚至遭遇困境時,你還有個備案可以幫你度過難關,就像緊急預備金的概念。

書中提到一個現象是:大部分的職涯躍升,並不是線性地往上,而是在看似平凡的工作日常中,遭遇到一些關鍵的轉捩點,這些轉捩點會大幅度地推升人們的職涯發展,就像搭上直達車一樣。職涯的高手會藉由多次搭乘直達車,讓自己逐步抵達理想的工作。那該如何搭上直達車,幫助你抵達目標呢?

最近人氣Youtube老高發了一部影片《真正的人生攻略》,我覺得跟書中談到的概念不謀而合。人生的際遇,運氣佔了一大因素,我們該如何看待難以掌握、虛無縹緲的運氣呢?那就是保持適度的樂觀,並起身行動。在老高的影片中提到的實驗,結論是:成功者之所能成功,因為是不斷地碰上綠點。

人生沒辦法控制綠點,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採取主動,就像如果你想中獎,就只能盡量增加自己抽獎的次數。職涯中的抽獎就是不斷發揮自己的專業,並且設法讓自己的表現能被看見。再加上保有適度的樂觀,你不會陷入隧道效應,聚焦在自身的不利條件,而是能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有辦法施力之處,就更能掌握機會。

變動將會是日常,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跟上不斷變動的世界。創業家思維就是不斷地測試與調整,讓自己跟上改變。書中的最後,傳達一個了核心觀念就是:「你在改變,周圍的人在改變,大環境也在改變,所以運作的腳本免不了會持續演變與調整。」職涯就像一場冒險,希望每一位在職涯路徑中迷途的你,都能夠藉著創業家思維走出自己的路。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