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來就不公平」本書的開篇,作者就毫不客氣地如此宣告。
我在心中閃過一絲不快,難道又要開始居高臨下地「指教」了嗎?
但繼續看下去沒多久,這種不快的感覺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雖然本書在一開始就直白地衝擊人們,這個世界「應該」要公平的觀感,但是作者不是要來「教訓」你的。
人們常將人生比喻為牌局,而你擁有的一切不論是資產、個人特質、出身環境等等比喻為手上擁有的牌。
一些雞湯勵志小語會要人們別太糾結在你手上的牌是好是壞,而是要想辦法把牌打好。
但是卻很少著墨於該如何思考自己手上的牌,該怎麼看待人生這場牌局。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他們透過自身的創業經驗,協有志創業的讀者認清處境、並提供思路與工具,讓讀者知道該怎麼跟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周旋,像是你該如何檢視手上有的牌?這些牌可以怎麼用?對牌局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以及該如何累積好牌?
我認為世俗中的成功與否,好運佔絕大部分的因素,但是微小行動所累積的成果,可以幫助自己更有機會捕捉到好運。
但是該如何行動、該累積什麼樣的成果,有賴於你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對自身處境的認識。
《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就是一本幫助你認識自己、認清處境,調整好心態與思維的工具書。
不只事關創業,對於想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尤其是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拿到好牌的讀者,必看的一本書。
你還在盲目推崇努力嗎?
最近開始流行的「躺平」以及「安靜離職」顯示出,人們對於「努力就會成功」、「努力就能獲得回報」這樣的單向思維產生了疑問。
一直以來,我們的社會相當致力於推廣「努力神話」,但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努力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值錢。
假想一個情境,你打算找一間餐廳解決一餐,在你眼前有兩間餐廳:
第一間看起來挺像樣的,裡面有一些客人,價格適中,網路評價也不錯。
而另一間看起來剛開幕,店門口擺著的花籃、上頭也掛著慶賀的紅布條,店員在門口大聲攬客,但是店內仍沒有客人。
老闆宣稱他雖然是第一次經營餐廳,但是他們是一間非常努力、非常用心的餐廳。
我們假設那間新開幕的店宣稱的是事實,並且現場也沒有其他可以進一步判斷的資訊,例如網路評價、名人推薦、得獎紀錄之類的,也撇除掉價格差異與等候時間。
你可能覺得努力的人理應獲得回報,但對於需要解決一餐的你會怎麼選擇呢?
先來看書中所指出的一個簡單真相:「不是只有最努力的工作者,才能在創業的世界裡獲致成功,能夠培養和利用不平等優勢的人也能如此。」
作者舉一個成功的新創公司的創辦人來說明這個道理:他有富爸爸、也有家族人脈、更有不錯的學經歷背景。
而他創辦了一間App公司大獲成功。
這真是非常簡單、粗暴又令人欣羨的不平等優勢。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關於星宇航空的創辦人張國煒的新聞報導,外界一直對於他有所謂的「靠爸」評價,於是他在公開發言中直球回應,坦承他就是「靠爸」沒錯。
雖然我對這位星宇航空的創辦人認識不多,但是對於他這樣坦然看待、回應外界的酸言酸語,我相當欽佩。
人生不公平,老天爺沒有給你好牌不是你的錯,但是開局就滿手好牌的人,也並非該就此背負原罪。
何況不是每一個滿手好牌的人,都能把人生的這場牌局打好、打得漂亮。
平心而論,即便獲得上一輩留下來的龐大資產,但要能像張國煒先生那樣,頂住外界的眼光與壓力,另外再闖出一番事業,是一件容易的事嗎?我覺得沒這麼簡單。
回到餐廳的那個假想情境,我想大部分人都不太會考慮,直接走進第一間餐廳,而不會選新開幕的那家。
因為你只是想解決一餐,在那個當下,你所考量的應該是:可以方便解決肚子餓的問題並且「不要踩雷」。
一個現實世界的真相是:陌生人其實是不會在乎你的努力與付出。
也許新開幕的餐廳,老闆真的嘔心瀝血,努力破表,磨練廚藝不遺餘力,甚至砸鍋賣鐵到什麼藍帶料理學院學習,也為了籌備餐廳的開業費盡心思,甚至散盡家財來裝潢店面、購置設備與器材。
但是對於身處「自由市場中的人」來說,人們向來只關心自己的問題,就像你只關注自己的下一餐一樣,餐廳老闆的努力與否,你可能沒有意願關注,也沒有興趣關注。
這樣是不是就可以總結成「努力無用」的結論呢?
你可能會覺得,上述假想情境中的第一家店,完全就是躺著贏。
但有個你或許沒考慮到的地方是,也許第一家餐廳也付出120%的努力,新開幕的餐廳所投入的心血,第一家餐廳一點也沒少,甚至更多。
在自由市場中,努力雖然不是重點,能夠吸引到潛在顧客、讓他們願意光顧才是,但是有價值的事情,從來都不會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
換句話說努力只是確保你前進而已,但是在這之後你會到哪裡,能不能抵達你想要的目標,還有許多因素必須考慮。
前面的假想情境,讓我們了解遭到過度推崇的「努力」,以及豐厚的身家所產生的不平等優勢外,可能也會讓人感覺,若是家裡沒有金山銀山,也沒有富爸爸當靠山,更沒有顯赫的學經歷以及出眾的才能,那人生是不是就沒什麼希望了?
也不必因此灰心,因為書中亦提到:「每一種劣勢都有可能對應一項優勢。」
「不平等優勢不僅侷限於技能,它是你的人生經歷、積累與各種資產的組合。」
作者提出一套MILES架構,讓你可以檢視與盤點自己手上有的牌,你可以以此作為思考的起點,除了財力(money)外,你身上可能蘊藏著別的條件可以運用,試著去發想與組合出,專屬於自己的不平等優勢。
建構不平等優勢的MILES架構,組成要素如下:
M財力(Money)
I才智與洞見(Intelligence and Insight)
L地點與運氣(Location and Luck)
E教育與專業(Education and Expertise)
S地位(Status)
我想分享一下在看完的MILES架構後的一些想法:
財力(money)
銀彈充沛無庸置疑是一項相當強大的優勢。
豐厚的資產不但讓人有嘗試各種可能性的機會,穩固的財務安全網,讓冒險失敗時,不至於把整個人生賠上。
這讓我想起以前的投幣式大型機台的電玩,投幣才能玩遊戲,假如在遊戲中敗陣的話,還得繼續投幣才能再次嘗試與闖關。
硬幣多的玩家嘗試的機會就多,也更容易累積技術與破關。
錢多機會就多,顯而易見的道理。
雖然高資產讓人欣羨,但是不具備這項不平等優勢的人,也還有其他出路。
我想起以前聽過的一則小故事,大意是說,一位德高望重的企業創辦人來到一所大學演講。
在演講結束後,為了回報演講者的精彩演講,主持人希望在場聆聽講座的學生們,能夠給予這位主講的企業創辦人一些回饋。
你覺得給什麼樣回報對這位企業創辦人來說,是有價值的呢?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錢或者錢可以輕易買到的東西,應該不會是個好主意。
想當然耳,大學生出得起的價碼(我們假設這群大學生都來自一般家庭,並非像臉書、微軟創辦人那樣大學就創業或者是富二代),對這位德高望重的企業創辦人來說,應該就像是水滴流進大海那樣微不足道。
最後這則小故事揭露,大學生能給這位主講人最有價值的回饋是,他們的觀點、人生經歷、以及聽完講座後的心得想法。
這也就是才智與洞見(Intelligence and insight)這項不平等優勢。
才智與洞見(Intelligence and insight)
每個人的觀點、想法、以及第一手經驗,都蘊含著巨大的潛在價值。
這項優勢源自於你的天賦與獨特的個人經歷,不是他人可以輕易獲取的東西,甚至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
就像2008年由小說改編的電影《貧民百萬富翁》,主角參加益智問答電視節目,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奪得大獎,卻被人指控作弊。
控告的理由在於,一個出身貧寒且未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怎麼會有辦法一直答對節目中的益智問答?肯定是透過某種作弊的手法。
最後故事揭曉這項懸念,原來這些益智問題的答案都源自於主角的人生經歷,主角終於獲得平反並且抱回節目獎金。
我們都知道,天賦異稟、才華出眾的人,在人生中會出現許多機會對他們招手。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有辦法從自身經歷中,發掘出獨特價值的人,也有機會碰上不一樣的際遇。
雖然現實生活中可能不像電影情節那樣離奇,但是在日漸需要創新能量的現代社會中,結合不同領域的觀點,或是獨特人生經歷所產生的洞見,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地點與運氣(Location and Luck)
以前我會覺得,只有迷信星座算命的人才會相信運氣這回事,直到被現實毒打過之後,我發現務實的人相當看重風險與機會(運氣另一種說法)。
我曾經看過一則統計說:創業有9成的失敗率,而新創公司即便在第一年活下來,也有9成的機率會在3年內收掉。
創業沒有好運眷顧真的很難倖存下來(無怪乎財力會是不平等優勢,因為可以輸了再試,一直輸又一直試)。
一個相當詩意的說法,為這項不平等優勢做出了很好的詮釋: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地點。
雖然聽聞最近不若以往,矽谷這個地方造就出了一批又一批,耳熟能詳科技公司,改變了世界。
現在回過頭來看矽谷的發展歷程,「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地點」真的相當貼切。
而矽谷的科技業又促成網路產業的蓬勃發展,讓地點不再只是地理上的位置。
只要選對產業,就能受益於成長的機會,難怪會有「豬在風口也會飛」這樣的說法。
但是想選對風口,就像想要掌控運氣、預知未來一樣,然而凡人沒有辦法預知未來。
近代對於運氣的研究認為,要掌握好運有兩大面向:執行力與樂觀的心態。
心理學家李察·韋斯曼認為樂觀的心態能捕捉好運。
樂觀使人保有執行力,並且比較容易察覺到機會。
這樣的人才能不斷瞄準機會,交出成果與表現。
這個世界只會對人的成果與表現有所反應。
書提到一個出人頭地的好運關鍵是,受到成功人士的賞識,得到這樣的人提拔、引領,讓這樣的人成為你的業師mentor。
找到業師就是莫大的運氣增幅事件,許多成功人士的職涯發展路徑,幾乎都是循著這樣的模式展露頭角。
反之即便你有能力,卻沒有受到發掘、重用,也很難有出頭的機會。
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伯樂呢?
能夠受到賞識,首先該具備的心態是,在請求別人協助前,先想辦法幫助別人。
貢獻自己的能力,就是前面提到執行力的部分,要有表現才有機會受到他人賞識。
如果發現你所仰慕的潛在業師,可以藉由他們分享經驗的機會,例如參加某大佬、大神的講座,或是有幸獲得他們親自指導後,立即執行他們建議的事項,並且給予回饋。
這樣的人對業師而言是個懂得感恩並且執行力強的潛力股。
教育與專業(Education and Expertise)
「自從你一出生,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學習」
跟才智與洞見不同的是,教育與專業強調的是積累。
教育與專業能力的培養,可以讓你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什麼是專家呢?
專家不只是了解理論,還能運用在實務上,並且可以穩定產出受到認可的成果。
受教育與培養專業能力,是普通人最有機會取得的不平等優勢。
雖然每個人從小獲得的教育資源,可能不是一樣多。
但是持續學習這件事,永遠不嫌遲,尤其在網路普及的年代,資訊獲取的門檻不斷下降,讓受教育的機會不僅侷限在學校體制裡。
雖然教育、學歷很重要,但亞洲社會常All in在文憑上,而忽視教育的全面性。
教育不僅僅只有專業技能的培養,在《慣習》這本談階級差異的書中提到,人生想晉升階級(也就是俗稱的成功),專業能力相當重要,但並非全部。
富人階級雖然也重視專業能力,但不會把全部的資源投注在上面。
因為不是只有頂級的專家才能出人頭地,職場對於專業技術的要求通常不必到頂尖,只要水準足夠即可,而且在職涯晉升中,接觸到核心決策圈時,想更進一步出人頭地,具備專業技術往往不夠。
接下來的勝任關鍵,常常是教育體制甚少著墨的:決策能力、個人行銷與品牌的建立、人際往來等等素養與條件。
S地位(Status)
地位就是在別人眼中,你可以貢獻的價值。
人是偏見的動物,所以你的外顯訊號,肯定會促使其他人把你分門別類,簡單來說就是你在別人眼裡是什麼咖。
有的地位指標較為廣泛、複雜,而人在不同的情境中,都有特定的地位。從古早的部落社會中,會有的賢老尊卑排序、世襲的地位,到現代社會中的個別領域專家、名人、網紅等等,可能是具體的職位,也可能是名氣或影響力。
主要分成兩種:
外在地位:外界對你的看法。
內在地位:你自己對自己的看法(例如自信、自尊)。
人們建立地位的方式,在於對外釋出訊號,例如形象、表現、作品、功績等等方式,來讓他人認可,最後形成大眾的既定印象。
普通人想獲取這項不平等優勢,可以透過審視自身的差異性與獨特性,所產生出的洞見,來幫助自己打造地位。
總結
珍惜、把握與感謝此時此刻的自己,因為不平等優勢源自於現在的你本身。
《心態致勝》是我在之前的閱讀分享中,提到的一本我覺得相當受用的書。這本書提出的成長心態觀念,讓我保有對新領域嘗試的動力,而不是只關注在風險與個人局限上。
而這本書的作者在成長心態這個心理學概念上,提出更進一步延伸:「現實成長心態」。
作者把「現實成長心態」視為一個相當實用,甚至是身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人人必備的心智工具箱。
所謂的現實成長心態就是:「接受凡事都有其無法超越的限制(如同物理定律一樣),也相信凡事皆有可能(以形上學的角度看宇宙)。它雖然承認是事事皆有極限,但那些極限可能比有些人所訂的更具彈性。」
雖然作者不諱言地指出人生是不公平的,但也稍作平衡了一下,這項對某些人而言過於沈重的揭露:「太強調人生中的不公平,你只會是一個受害者。太強調『完全的主宰和未來的創造者』,倘若經過幾年的汲汲營營後仍未登上百萬富翁之列,你就會開始幻滅。」
之前關於思考的閱讀分享中,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務實的樂觀」。
持續地學習與思考相當重要,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務實地面對自己的處境。
但是認清現實,並非只是變得冷漠甚至憤世嫉俗,而是在認清現實的同時,還能保有動力去開發未來的可能性。
大環境總是不公平的,就像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一樣,這樣的差異總會讓某些人在某些局面有利、某些人在某些場合不利。
雖然世界不公平,但是每個人也都蘊藏著不公平的潛力,即使你認為自己的條件處處都不如人,但只要具備正確的思維與心態,就有機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不平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