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現代人必備的一帖焦慮解方

by 江森

你會焦慮嗎?慢性焦慮可說是現代常見的一種文明病,我身邊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焦慮的症狀,而我不只有焦慮,我也一直在對抗焦慮。對我來說,焦慮就像背後靈一樣如影隨形,明明是風平浪靜的日常,神出鬼沒的焦慮就是會突然現身,抓住你,吸走你的活力,毀了你一整天的生活。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就是個很容易緊張的人,緊張會進一步引發焦慮,焦慮一旦纏上身,我就會想吃些東西讓自己好過點,所以肥宅病就病入膏肓了。

焦慮已經折磨我許久,尤其在高速步調的台北市工作,焦慮就像呼吸的空氣一樣,你無時無刻都聞得到一絲緊繃。該如何有效地處理焦慮,我完全沒有頭緒,直到我遇到這本書《鬆綁你的焦慮習慣: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又是一個相見恨晚的moment。

本書的作者: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是成癮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醫學院副教授、正念中心(Mindfulness Center)研究與創新部門主任。過去曾任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耶魯大學兼職教授、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醫學與精神醫學副教授。

又是醫師又是常春藤盟校教授,肯定沒毛病。

要破解焦慮首先就要了解你的內心。焦慮的源頭是恐懼。恐懼是一種學習適應機制,它跟大腦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Amygdala)有關。

與求生息息相關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就是由杏仁核所掌管。自遠古時代,恐懼反應幫助人類在大自然討生活、繁衍至今。

書中提到:「恐懼是我們所擁有的生存機制中最古老的。恐懼透過一種稱為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的大腦機制,教導我們未來如何避免危險的情況。」

也就是說,恐懼反應幫助我們祖先適應環境、避開危險,我們這一輩才有機會在這邊滑手機上網。

杏仁核有個後生晚輩叫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是大腦比較後期才演化出來的功能,它負責掌管抽象思考與規劃未來。多虧了這個新功能,人類才有辦法發展科技,推進文明。前額葉皮質賦予人類想像力與計畫未來的能力。

但是未來是說不準的,人們所謂的規劃未來只不過存在於大腦的想像之中。負責監控外界威脅的杏仁核對這種情況很敏感,前額葉皮質會想像未來,但是沒有人有辦法掌控未來情況的發展,情況不明朗杏仁核就會判定為威脅,發出警報。更麻煩的是這個警報不會解除——再怎麼煩你,你也不會因此就能預測未來。長期的「戰鬥或逃跑」警報,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焦慮。焦慮其實就是你的心智在時光旅行。

遠古草原上幫助人類存活的機制來到現代資訊社會,就開始失靈。現代化的都市大樓林立,儼然就是人造叢林,只差在不會出現掠食猛獸。都市生活的態樣就是塞車通勤、上班再來點辦公室江湖,除了一些少數情況外(意外、治安、交通事故之類的),人們不至於像在荒郊野外那樣冒著的生命危險。試想你與鄰居有糾紛或是上司撈叨你幾句,你覺得戰鬥或逃跑不會把情況弄得更糟嗎?從遠古草原來到水泥叢林,老祖宗遺留給我們的生存優勢變成適應不良,所以焦慮才越來越普遍。

焦慮棘手的地方在於,它會引發成癮行為,成癮跟習慣一樣是後天學習而來。習慣的形成是要幫助大腦節省能量,如果完成一件事都還要考慮每一個步驟,那會非常費力,重複的行為一但變成習慣,你就不用想就能應付類似的狀況。然而成癮習慣不會幫大腦省力,而是陷入泥淖。

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一些癖好或是癮頭,從習慣的動作像是搓手、舔嘴唇、抓頭,到大一點的行為像是抽菸、酗酒、暴食、購物(情緒性)。嚴重的情節例如毒癮等等。

成癮行為的機制,是藉由分泌多巴胺,一種會讓你感覺爽的賀爾蒙,讓大腦的焦慮警報安靜下來。

作者在書中稱成癮為:「儘管具有不良後果,卻持續使用。」書中提到作者在臨床經驗中的發現:「看見病患的經歷,讓原本枯燥的成癮定義變得活生生:『儘管具有不良後果,卻持續使用。』成癮並不侷限於尼古丁、酒精、海洛英等化學品。」他在書中這麼總結:「我發現成癮無所不在。情況如下:儘管具有不良後果,卻持續購物;儘管具有不良後果,卻持續為某個人憔悴;儘管具有不良後果,卻持續打電玩;儘管具有不良後果,卻持續吃東西;儘管具有不良後果,卻持續做白日夢;儘管具有不良後果,卻持續查看社群媒體;儘管具有不良後果,卻持續擔心(是的,你會看到,擔心具有嚴重不良後果)。成癮並不侷限於所謂毒品或成癮藥物,而是無所不在。」

成癮的開始,最初可能只是想平撫心煩意亂的感覺。來根菸壓壓驚、吃一口冰淇淋忘掉不開心、喝兩杯拋開煩惱之類的。當多巴胺開始分泌,你感覺好過一點,大腦就會發現這招很管用。之後你每一次的不開心就會嘗試同樣的方法,每次都管用就會一再上門光顧,習慣就在這時開始根生蒂固,書中稱這個過程為「獎勵型學習」。

很多人認為只要下定決心,就能擺脫成癮習慣。但是面對成癮,人類的理智只有被碾壓的份。許多心理研究顯示,理智、意志力等,這類人們嘗試控制行為的力量,會隨著時間消退。但是渴望的感覺不會隨著時間消退,反而你的精神狀態、疲勞與否都會削減你對抗渴望的能力。

這是一場必輸的戰爭,面對成癮習慣,你有限的理智只會漸漸處於下風。

我想應該不用科學研究,你就知道,當你越來越想吃東西、抽菸的時候,這種蠱惑就像惡魔的低語,會不斷在耳邊叫你來一根、吃一口、喝一杯(此處可以套入你難以自拔的成癮習慣),這個聲音還會越來越大。所以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減肥永遠是明天的事、戒菸前先來一根壓壓驚。

瞭解焦慮的成因以及伴隨而來的成癮行為,那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些它呢?書中提出一個解方:覺察(awareness)。

當焦慮的感覺出現時,我們要先釐清,是什麼情況引起你的焦慮。是通勤時間卡在車陣中動彈不得的時候?隔天要上台演講?工作上的壓力?小孩不服管教對你出言不遜?另一半用不耐的口氣叫你去洗碗?弄清楚焦慮是如何產生的才有辦法馴服它。

再來是分析成癮習慣,作者稱之為「習慣迴圈」,它有由三個部分構成:「觸發點」、「行為」、「獎勵」。用抽菸來舉例,當你在哈一根菸的時候(行為),仔細想想是發生什麼事讓你產生想來一根的渴望(觸發點)?而哈了這一根菸後你有什麼感覺?(獎勵),釐清這三個部分是擺脫成癮的第一步。

釐清焦慮與習慣迴圈的成因後,再來是問自己:「這樣的行為帶來什麼好處?」比如說,問自己抽菸帶來什麼感覺?剛吸一口是什麼味道?吸到胸腔的時候又是感覺?也就是去解析成癮行為帶給你的感受。

觀察念頭產生的過程與內在的感受,並試著描述或寫下來,越詳細越好。

注意覺察這個動作有一個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是:千萬別自我批判、千萬別自我批判、千萬別自我批判(很重要所以說三次)。覺察的目的不是藉由發現羞恥跟罪惡感來懲罰自己。使用覺察這個工具是要通過自我觀察來釐清焦慮與成癮的行為過程。

一旦開始自我批判,就會引發新一波的焦慮行為(就是先哈一根壓壓驚的概念),反而開啟新一輪的惡性循環。覺察練習的重點在於:觀察行為、釐清感受、不自我批判。

書中提到覺察之所以管用,在於它可以重新校正獎勵型學習,我們經由覺察,發覺到原本焦慮與成癮行為所帶來的獎賞,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多。

作者在書中強調好奇心的重要,利用好奇心覺察自己的焦慮與成癮行為過程,大腦會逐漸發現這些行為其實並沒有原先認為的那麼爽,這時習慣迴圈會減弱,獎賞減少,焦慮與成癮行為就會逐漸解體。

覺察練習看起來簡單,但是實踐起來並不容易,我自己在嘗試的過程中不斷冒出自我懷疑跟批判的念頭,要持續提醒自己:觀察行為、釐清感受、不自我批判。

非常推薦受焦慮所苦的朋友們服用本書。不過還是要提醒:若是焦慮或成癮行為嚴重影響生活,請立即求助醫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士。

最後引用書中一句話作結:正如音樂家蘭迪.阿姆斯壯(Randy Armstrong)所說:「擔憂不會帶走明日的煩惱,而是帶走今日的和平。」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