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一連串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尤其人生在世,難免遭遇到不容易處理的難題。
萬維綱先生在《高手思維》一書中提到,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兩個字。因為人在成年自立之後,就必須開始處理生活上各式各樣的問題。
而萬維綱先生在書中對問題的分類,相當耐人尋味。他提到,這世上的問題可以粗略分為三種:單純問題、兩難問題與棘手問題。
單純問題大部分人應該都相當熟悉,像是義務教育的必經之路——升學考試。
這類問題通常都會有個明確方向或目標,也有公認的有效作法或解決方式,這類問題就是老生常談總會提到的:只要一個人足夠努力就能解決的問題。
單純問題之所以單純,在於只要你願意與它周旋,最後都會有成果。
比較麻煩的是兩難問題與棘手問題,這通常就不是努力就有辦法處理的。
通常人越年長,兩難問題會越來越頻繁出現、糾纏你。這類問題會要你在出現的選項之中,做出抉擇,像是該繼續讀研究所還是直接就業?該找什麼樣的工作?該進修嗎?這份工作該繼續還是跳槽?該買房還是繼續租房?居住地點該怎麼選?該生小孩嗎?該把手上資金拿來創業嗎?還是保守投資就好?
兩難問題不論怎麼選,好像都有遺憾之處,像是現在生小孩可能家庭與工作就兼顧不來,但是不生的話,年紀越來越大;現在買房就沒辦法出國進修,不出國進修可能未來會後悔或是難以取得更好的生機會,但是不買房以後可能難以負擔等等。
這種種的選擇考量,一時半刻難以定奪,如此使人糾結所以才叫兩難問題。
兩難問題之所以兩難,甚至多難,通常是因為這跟資源分配息息相關,人的生存資源並不是無限的,只要活著就會消耗時間、金錢、精力、健康,該怎麼投入讓這些資源的利用能夠對自己最有利,相當考驗一個人的智慧。
兩難問題雖然糾結,但至少還有選項可以選,而棘手問題別說選擇了,可能是連碰都相當困難的燙手山芋級別。
棘手問題通常不是個人有辦法處理的,而是社會、國家等級的問題,像是直到去年好不容易才消解的疫情、全球氣候異常、能源供應、環境污染、社會M型化、種族衝突等,這類規模的問題。
棘手問題產生的現象可能造成許多危害或損失,但即便集結眾多專家,甚至投入國家資源,都不一定看得到進展。因為這類問題連解方、該如何著手處理等都尚未有定論或共識,頂多只能想辦法延緩棘手問題持續惡化。
這樣看來,努力就有辦法解決的問題,通常都不會是問題,而努力難以、甚至無法解決的問題,我最近讀完的一本書——《變通思維》——應該可以提供一些不錯思路,來幫助人們面對這類問題。
我想最近蔚為風行的「躺平」與「努力無用論」,可能在於我們的社會對這兩難問題與棘手問題的認識有限,但是這兩類問題卻越來越普遍。
跨過而立之年,我越來越確信一個道理:人生的順遂程度,取決一個人怎麼看待難題。
什麼是變通思維?為什麼會需要變通思維
變通思維是一種面對難題的態度,當全世界都告訴你行不通的時候,你總會嘗試找出不同路、想方設法來讓事情實現。
書中彙整了四種主要的變通方式:搭便車、鑽漏洞、迂迴側進、退而求其次。
這四種方式乍看之下,似乎是難登大雅之堂的行為,但不得不說,在一些棘手困局,變通確實是相當有效且必要的能力。
人們時常會這樣認為:假如你碰上了一些問題得想辦法解決,或者你打算完成一些事情、達成一些目標,你就必須按照所謂的「既定規矩」來。也就是遵循世俗規範,或是某種公認的方式才能開始。
但在這個不甚理想的世界,高牆總是存在的。就像前面提到的兩難或棘手問題一樣,而且也並非每個人都具備著理想條件、手裡都握有足夠好牌,能夠暢行無阻地通過高牆。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歷程裡,難免碰上行不通的時候,這就像你在路上遇到號誌轉變紅燈,讓你不得不停下來的情況(你是個守規矩的人的話)。
容易處理的問題,通常都不會是問題,世人通常也不太看重這類問題。
在這世上,有價值的事,從來都不會是容易的事。
但這不表示我們會需要一路綠燈,才能開始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們必須要有能耐處理人生遭遇的難題,或者該說是:有辦法「重新評估」自己的處境與阻礙,來應對人生路上的紅燈。
變通思維的力量,讓人們面對難題不再只有「直球對決」,跟「躺平」兩種選擇而已。
作者在書中開篇對變通思維的描述,讓我覺得這是人人必備的思維能力:「我們在家裡、職場和整個社會中,時時遭遇錯綜復雜的難題。就算擁有全世界的時間和金錢,有時也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案。那我們該怎麼辦,特別是不能等的時候?答案是:變通之道。」
即便有全世界的錢和時間,都不見得有辦法擺平難題,何況是資源有限,口袋也不深,時間都耗在為生活勞碌奔波的你我大眾?
提到「變通」,這就不禁令人聯想到,不知變通的人常會被稱作「死腦筋」。
雖然這並不是一個令人樂於接受的指稱,但死腦筋的人異常執著於自己原本處理問題的方式,讓我想起人類天生就有的一種思考慣性叫做:功能固著。
當人認識到某些事物的功能或運作方式後,就會慣性地認為,那些事物就是這樣運作。
因為太習以為常了,讓人難以發現其他可能性。
舉個例子,像是筆這樣的東西,人們都認為是用來書寫的工具,你是否能想出除了書寫外,筆的10種作用呢?
很不容易對不對?因為我們很自然就會將筆與書寫聯想在一起,對筆的其他可能性,完全不會有深入探討的念頭。
這樣的認知如果沒有經由察覺,甚至特地去打斷、反思,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這樣的思維慣性,我們不自覺依賴這樣的過程,並且持續地強化它。
一個相當知名的實驗可以看出,人們身上的慣性思維的難纏之處:
研究人員給實驗對象一盒火柴、一個蠟燭與幾個圖釘,並給實驗對象一個的任務:將蠟燭點燃後,固定在牆上。
你會怎麼做呢?大部分的人都會糾結在圖釘該怎麼釘住蠟燭,然後再釘到牆上,並且反覆嘗試。
只有少部分的人會意識到裝著火柴的「盒子」也是可以拿來用的工具。
直到研究人員給出提示:我們提供的「每一樣」東西,都可以拿來嘗試、使用。
這時,大部分的人才意識到盒子的存在,並恍然大悟地發現「一個簡單的做法」:先用火柴點燃蠟燭,接著用圖釘把火柴的盒子釘在牆上,再把點燃的蠟燭,融化的蠟滴在盒子上,最後把蠟燭黏在盒子上,完成。
習以為常會讓人困在既有假設的「思維慣性」,變通思維是幫助你不被思維慣性困住的解方。
該如何培養變通思維?
變通,其實就是人在各種限制的環境中,發展出來的求生能力。
在大自然之中,人類難以憑藉徒手之力,抗衡野外的許多毒蛇猛獸;來到現代文明構築成的鋼鐵叢林,科技之力又讓人類的血肉之軀,更顯得渺小無力。
身而為人,我們有著不少生理上的侷限,那是什麼樣的因素,使人得以不受制於先天的生理極限,在適應環境的同時,又更進一步地掌握改造環境、突破環境限制的力量呢?
一些常見的解釋會是,因為人擁有放眼整個自然界中,超規格的大腦;因為人具備智慧與科技之力。但這樣的說法,沒辦法說明人在抵達自然食物鏈的頂點後,仍然持續發展,適應環境的同時,更進一步增加對環境的控制能力。
在讀完了《變通思維》後,我覺得是人的變通能力,也就是「察覺到了環境限制的同時,不甘於現狀,想持續探究打破現狀的可能性」這樣的精神,讓凡人得以掙脫環境的箝制。
也就是說,你能夠在平時的生活環境中,發現既有的一些限制,還會產生「想改善點什麼」的念頭,這樣比較容易體會到變通之道。
我在前一份工作中,時常會感受到「變通」能力的受用之處。
我所任職過的戰術執法單位,時不時得面臨棘手難題。
戰術執法單位設立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第一線執法單位難以處理的不尋常案件,像是人質挾持、恐怖攻擊等等高風險的治安事件。
雖然戰術單位理應具備相當的資源來應對這些問題,例如比第一線執法單位更高規格的裝備、編制與訓練。
但有時候在執法現場中,狀況複雜難解的程度,即便有高規格的資源也不一定都能順利處理,比如人質挾持案件就有可能演變成難以輕舉妄動的困局。
這就有點像前面提到的,人生會面臨的三大問題中的棘手問題。
對於這樣一個單位來說,全副武裝的攻堅手段,會是一個常見的既定思維,但如果未必每次都需要如此規模的問題解決方式呢?
以前訓練我們的教官曾說過:「一場攻堅行動不一定每個隊員都必須全副武裝。有時候也可以是喬裝過的餐點外送員。」這個常被人拿來揶揄的「外送」方式,雖然在我任職期間,不過發生寥寥數次。
高風險執法現場的處理,未必每次都是武裝人員硬碰硬的破門突入,可能會是談判,讓緊張對峙的現場和平落幕;可能會是守株待兔,等對象自行移動到風險沒那麼高的場所,在進行拘捕;可能會請相關人員幫忙開門,排除進入現場前的障礙;也可能會是喬裝,讓執行任務的隊員,有效地潛入現場。
這些其實就是變通思維所提倡的精神,解決問題可以有「非正規手段」,任何有機會突破現場僵局的方式,都應該盡可能嘗試。
身為專業人士,熟練標準作業流程與常規的工作技能,只是低配要求,更進一步的專業素養是,在面對問題時你會怎麼持續地發展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於執法人員而言,就是在合法的前提下,不斷地深化自身的變通能力。
另一個使我對變通思維很有感,但也有些糾結的點,在於變通的「正當性」。
我明白變通不等於奸巧,身為前執法人員,我並不贊同違法犯紀的行徑,但我不時也會捫心自問:「我們生活中所遭遇到的每個規定都是正當有理的嗎?」
答案也許不是對或錯那麼簡單。
有時候,規則的存在,可以制止極端的「惡」出現,像是如果沒有規範限制人們的行為的話,就會出現為了最大化自身的利益,隨意踐踏他人權益的情況。例如為了追求商業利益或自己的方便,所製造出來的公害或成本外部化等等。
但有的時候,規則往往只是為了維持現有的秩序而已,沒有什麼道理可言。這些秩序可能不符合時宜,甚至對環境中的每一份子有害無益。
這樣的環境通常也不容易撼動,如果有變通思維的存在,就有機會遏止這樣的環境規則持續擴展蔓延。
運用「變通」究竟只是徇私牟利,還是維護應有權益的正當手段?作者也在書中探討變通思維會引發的爭議,但無論任何能力或工具都不分善惡,端視人怎麼去運用。
也就是說,重要的還是人對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但這又是另一個相當大議題了。
無論如何,變通思維無庸置疑是一項強大的工具,它讓人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存續至今。提起生存,不免讓人有種茹毛飲血,在蠻荒時代奮力拼搏的感覺,來到科技文明的包圍的現代,這樣的能力不但沒有顯得過時,反而更加重要。
從原始到科技,即便有各式便利的創新與發明出現,但新科技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人們面臨的不確定性,可以說是有增無減。
這樣看來,變通思維似乎會是個從古至今,甚至到未來皆適用的重要生存技能。
人人都能培養,也最好人人都具備。
你遲早會碰上現有的現有作風行不通的時候,何不早點開始學著「變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