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怎麼一回事呢?生而為人,我們在生活中動用腦袋瓜-這個使人在生物學分類中(學名:Homo sapiens),成為獨樹一格物種的器官,似乎是跟呼吸一樣,是大部分人都不會特別注意到、稀鬆平常的事。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同樣是轉動腦袋,為什麼有些人的想法,可以轉換成真金白銀,甚至成為推動世界改變的力量;而有的想法卻一文不值,不值一顧呢?
有些人會直覺反應出以下答案:天賦、資質,這類個人難以決定與扭轉的因素。
但是有沒有一絲絲的可能是:思考也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技術呢?畢竟個人難以影響與改變的事,也就沒有改善的空間,跟討論的餘地了。
這種放棄探索可能性的「固定思維」,我覺得跟「投降」沒什麼兩樣。我可以接受轉換方向,或是打不贏就加入,甚至是「戰略性撤退」。但我不能接受「投降」,因為對人生的投降,就意味著對人生的放棄。
我之前的發文有提過,思維品質是人生路上的一大助力,雖然戲劇性的逆轉很少見,但是趨吉避凶地穩步前進是可能的。
這有賴於思考的力量。
我之前的發文有提過,良好的思維品質是人生路上的一大助力,雖然戲劇性的逆轉很少見,但是趨吉避凶地穩步前進是可能的。
思維,也就是人的思考能力關係著人生的走向。
我相信思考是一門技術,而且是一門可以改善與提升的技術。
我覺得有個顯而易見的邏輯是:思考沒有改善、提升的餘地,那就完全否定了人的學習能力與教育體制(雖然教育體制存在著不少有待改善的問題)。
教育與學習最有價值之處在於,它開啟了生而為人最強大的能力:思考,而不僅僅是背誦跟記憶。如果學習只是為了背誦跟記憶,那現代技術完全可以取代這項大腦活動。你的背誦與記憶能力會比搜尋引擎或AI強大嗎?
記憶與背誦只不過是思考的前提,人可以將知識與經驗,轉化成充滿可能性的洞見與發現。人類文明的成就與突破就是靠這項超能力推動的。
最近讀了一本書,在探討思考這項人人都會,但是不一定人人都了解過程的心智活動。這本書解釋得清楚易懂,讓我對思考有了一個較全面、整體的認識,書裡也有提供可行的操作步驟與方法,這本書就是《深度思考的技術:最受歡迎的百萬思考課,養成不被時代淘汰的5大思考力》。
我實在太愛方法論的書了,因為這類書總是讓我看到新的可能性。
我之所以相信思考是一門技術,是因為我體會過思考力被啟發後,自處感受截然不同的那種感覺。雖然這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改變,但我覺得這樣的啟發,就像埋了一顆的種子,只要耐心地灌溉,它終將長成能夠供我休憩、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
我之前曾經提過,我小時候是個悲觀的人,常常頂著苦瓜臉,內心懷著煩惱去上學。現在回想起來,相由心生是真的。內心被烏雲籠罩的人,自然難以有討喜的外在表現。
那時的我,長輩覺得我是個難搞的小孩,同儕發現我不好相處所以避而遠之,鳥事開啟了一個又一個的負向循環,讓我不知不覺踏進了自證預言的陷阱,更加抱著負面念頭不放:覺得日子又疲憊難捱。
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的思考非常單一:我主觀認為我的體質會吸引壞事,這些壞事會不斷聚集到我身邊,將我拖入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泥淖。
我沒有意識到:這個念頭完全經不起驗證。當時的我不知道,悲觀是一種思考,樂觀也是一種思考,甚至於說,思考不只有悲觀、樂觀的二元分類,更存在著多元的思路,可以解析自己的處境。
一味地在負向思考打轉,自然就會開始鑽牛角尖,繞不出這個死循環,之後容易產生一種更加不妙的情況:受害者情結。
受害者情結是一種心理慣性,受困其中的人會認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壞事,都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從而不斷作出以怨念情緒為出發點的不理性舉動,這會讓人更加難以脫離原本的處境。
生活難免碰上鳥事,但是陷入負向的單一思考,乃至於受害者情結,會讓大腦擁有的自由多元的思考能力陷入癱瘓,讓自己難察覺更多的可能性。
這些可能性存在著改善自己處境的機會,思考力一旦停擺,就難以察覺到這個機會,擺脫生活中鳥事的糾纏就更加困難。
我曾看過國外有學者用科學方法來研究運氣,這個看起來是命理玄學的課題,研究的結論發人深省:心態會影響一個人對機會的察覺能力。簡單粗暴的解釋就是:你的想法會決定運氣的好壞。
那個時候不是沒有人點出我鑽牛角尖這一點,但我不知道該如何停下來,也不知道想法可以有什麼不同。
至此,我對書中提到的一個概念深有所感:人不可能思考自己不知道的事。想法的極限取決於你個人見識的極限。
這有點像病識感的概念。
我太太是醫療從業人員,她跟我說過:有些身體出現狀況的人,並不認為自己需要醫療介入。這常出現在精神疾病,因為大部分的生理疾病都會伴隨容易辨識、觀察的症狀。
當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出現狀況,就不會覺得自己有需要外部資源的介入與調整。
沒有察覺到思考能力的侷限,就不會知道應該改善、如何改善。
我開始察覺到思考能力不足的契機,源於我因為家庭因素,而被迫中斷升學,沒有機會升大學的遺憾。
這讓我開始對學習這件事產生焦慮。雖然焦慮不是個好動機,但是我也很感謝這個契機,讓我產生動力,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尤其在心理學、行為科學方面的書籍,讓我了解到人的許多心理機制。
學習開啟的思考,讓我開始發現萬事萬物間,存在著的多元性以及複雜性,甚至還有表象之下千絲萬縷的關聯性。
世界很複雜,想要在複雜的世界求生,就需要有辦法應付複雜世界的思考能力,就如同書中提到的,已故投資大師查理‧蒙格(Charles T. Munger)在評估投資決策時,所使用的多元模型思維。
在讀完《深度思考的技術:最受歡迎的百萬思考課,養成不被時代淘汰的5大思考力》這本書後,我覺得以下的收穫非常有幫助:
- 持續學習
思考要有材料,人不可能腦袋空空就有辦法產生好的想法,學習才能持續為思考提供素材。另外,學習也是門技術,書中有提到聯想清單與聯想卡片的方法,我認為這兩個方法很夠用。之後我再來分享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深度學習的技術》以及跟作者提到的聯想卡片類似的好用方法:卡片盒筆記。
- 多去挖掘為什麼
好奇心是人探索的動力,這個動力促成人類現代的文明成就。一個概念、現象,可以透過「為什麼」這個疑問,來挖掘背後的原理與成因。豐田汽車公司有個知名的管理方法叫:五個為什麼。
這間公司透過這個方法來發掘問題、改善生產,乃至於提升公司的經營管理。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喜歡問為什麼,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但是大人總是不以為意,甚至覺得心生煩躁,但是連世界知名企業也採用的這個方法,就可以知道「為什麼」這個問句的威力。
- 不要滿足於第一反應與單一原因
這個世界很複雜,有本叫《系統思考》的書,讓我了解到,許多事情與現象,是由許多盤根錯雜的因素交互影響,形成我們眼前所觀察到的。所謂整體大於部分之和,1+1有可能大於2,指的就是系統的形成過程。
萬事萬物都是系統的一部分,前面提到我太太是醫療從業人員,而我則領有EMT執照,我們常會聊起醫療領域的相關話題。
人體就是一個複雜系統的例子,基因會影響身體、飲食會影響身體、環境會影響身體、作息會影響身體、環境會影響身體、情緒也會影響身體等等,甚至以上提到因素還會再互相影響,所以有時候想搞清楚一個人的身體,當下到底是什麼狀況,真的只能用猜的。
雖然現代的醫療技術令人歎為觀止,但面對複雜的人體系統,診斷說穿了也只是一種猜測。只不過醫療人員具備專業知識,再輔以現代醫療儀器的檢查幫助,來不斷提高猜測的準確率。
最後,這本書看下來我最大的體悟是,思考能力就是連結知識的能力。人會想知道萬事萬物背後的成因與關聯,就是由於好奇心。好奇心會帶來疑問,透過提問,我們得以讓腦袋裡的知識產生連結,進一步編織龐大的知識網絡。
知識網絡會醞釀出創造可能性的洞見,這些洞見就是幫助你在複雜世界求生的利器。